名词释义

49 控制论:研究生物(包括人类)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的普遍原则和规律的学科。有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等分支。主要研究上述过程的数学关系,而不涉及过程内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或其他方面的现象。控制论涉及信息论、电子计算机理论、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数学和多动物神经系统的科学分析等各门学科。通过控制论的研究,使生产自动化、国防科学、经济管理、仿生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49 信息论:研究信息及其传输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指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共同规律的科学,研究概率性语法信息的科学。广义指应用数学和其他有关科学的方法,研究一切现实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及信息识别和利用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一般认为,美国科学家香农(Claud Elwood Shannon,1916—)于1948年出版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是信息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59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苏联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识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了人的认识限度,必然要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及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59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唯心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和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其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当作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企图找出贯串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62页)。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其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其辩证的革命精神。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讲演录》等。

59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代表。先在海德堡大学攻读,1828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同年,获爱尔兰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爱尔兰根大学执教,1830年因用笔名发表宣传无神论的著作《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而被辞退。1836年起隐居乡间。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主要功绩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数十年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自称他的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神学、理性和人本学三个阶段。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基督教和一般宗教,认为人按照其本质创造了神,并批判黑格尔哲学,认为它割裂了一般与个别。他强调研究人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依然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并因不懂社会实践的意义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他在否定过去的宗教后又企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主要著作还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和《宗教的本质》等。

69 荀况(前313—前230):战国末期思想家,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主张天道自然和性恶论。代表作品是《荀子》。

70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派的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创办学园,构建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宣扬理念论。传世著作有《斐多篇》、《理想国》、《法篇》等。

86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美学家。曾在爱丁堡大学就读。1734年到法国后担任英国驻法大使馆秘书与代办等职务,1767年任副国务大臣。在哲学上认为哲学是关于“人性”(包括知性、情感和道德)的科学,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由同类知觉(印象和观念)组成。认为人们不可能知道知觉如何获得及知觉之外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自称这种说法为“怀疑论”,哲学史上称之为不可知论。著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等。

86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哲学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毕业。1734年任爱尔兰南部克罗因地区基督教新教主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命题。著有《人类知识原理》等。

86 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明哲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初习程朱理学和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否认心外有理,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著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86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1616年毕业于普瓦提埃大学法律系。次年加入荷兰共和国的军队,参加过“三十年战争”。1629年定居荷兰。试图建立无所不包的实践哲学体系,由形而上学、物理学、各门具体科学组成。在形而上学方面,提出“普遍怀疑”、“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以及“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互不相关的二元论世界观。在认识论上主张唯理论,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应用到哲学上,提出“天赋观念”的唯心主义学说。著有《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

86 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论和唯理论代表之一。早年接受犹太教神学教育,同时学习欧洲各国语言、数学和笛卡尔的哲学。在哲学上肯定构成万物存在和统一基础的实体即自然界,或“上帝”,具有泛神论性质。作品有《伦理学》、《神学政治论》等。

162 路易·波拿巴(Charles 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1808—1873):即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之侄。第一帝国崩溃后长期流亡国外。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回国。同年12月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事独裁。次年12月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在位时参加克里木战争,并先后发动侵略中国、越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等国的战争。普法战争期间在色当战役中被俘。1870年9月巴黎革命时被宣布废黜。

178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代表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产业革命开始时期的资产阶级利益。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价值的尺度,但又说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

178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曾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参加当时经济问题讨论,代表金块主义者提出了与后来的通货学派相同的理论和主张。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谷物法,和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马尔萨斯(英国经济学家,1766—1834)相对立。在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利益的冲突,对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204 泰罗制(Taylor system):美国工程师泰罗(1856—1915)首创的生产组织和工资制度。即从企业中挑出最灵巧、最强壮的工人,使他们极度紧张地工作,用秒或几分之一秒的时间为单位记录每一操作的时间,并据以规定生产规范和标准时间。

204 福特制(Ford system):美国汽车资本家福特(1863—1947)首创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主要特点是:在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上大批大量生产,以连续不停和日益加速的传送带运转,组织一切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使工人在整个工作日中都达到很高的劳动强度。同时,由于工人在传送装置上的操作简单,能广泛使用工资低廉的非熟练工人。

259 圣西门(Claude 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贵族出身。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同情法国大革命。1797年转向自然科学研究。1802年起专事著述,宣传社会主义。认为历史的一个统一的、进步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无政府状态和专横霸道,成为充满罪恶和灾难的“是非颠倒的世界”。不主张消灭私有制,主张由知识分子和企业家来领导社会改造运动,通过宣传。教育等来建立理想化社会。主要著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人类科学概论》、《论实业制度》、《新基督教》等。

259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商人家庭,本人是店员。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中推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一种以“法朗吉”为其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他已有关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思想萌芽。还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准绳。在教育上,主张对儿童从小实施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主要著作有《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普遍统一论》、《新的工业世界和协作的世界》等。

259 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当过学徒、店员和厂长。1825—1828年在美国创办新协和村,作为实现他政治理想的示范,结果失败。1829年回国,被逐出上流社会。1932年试办“全国劳动产品公平交易商场”,用劳动券交换交换商品,以避免商人的中间剥削,试验又失败。后在工人中组织生产合作社与工会,是合作社运动的创始人,也是英国职工会的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但不主张工人进行政治斗争,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以为靠知识的传播就可以消灭社会矛盾。提倡教学与工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著作有《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等。

(资料主要来源:夏征农主编的《辞海》和
冯契、徐孝通主编的《外国哲学大辞典》)

题图:1974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发行的邮票。
题图来源:www.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