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阅读可以减少疑问和错误)

01.选不上课怎么办?
02.上课与实习冲突怎么办?
03.选课后换时间上课可以吗?
04.代交假条没及时交的后果,
05.可以查看考勤记录吗?
06.具体教学进度(含作业时间),
07.作业相关问题和评分标准,
08.优秀作业选登,
09.考前考后常问回答,
10.期末考试试题一套,
11.考场是如何安排的?
12.如何申请查卷?
13.补考是在什么时间?(点击直达)
14.参加补考者要预先选课和报名吗?
15.对教学有意见怎么办?

书

01.选不上课怎么办?

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是选课人数多造成的。教务人员无法预先准确判断选课人数,如果出现教室已满的情况,直接向教学办(排课由教学办统一安排)反映,建议调整。尽量在上一学期末选课,选不上要尽早反映情况,如果开学之初选课,所有的课程都已排定,一旦教室已满,很难调换。

原理课是必修课,任课教师无权也不愿限定教室和人数,如果因特殊情况(如生病)而不能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会主动向教学办说明。

02.上课与实习冲突怎么办?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重修的同学身上,任课教师无权答应“可以不上课”,自己权衡,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要别人代签到。

03.选课后换时间上课可以吗?

可以,但要到教学办公室办手续,将你的姓名调到另一个班并通知任课教师,否则会影响你的考勤。任课教师不会采取直接在点名册上移动名字的做法。慎重选择,不要颠三倒四。

04.代交假条没及时交的后果

由请假者承担,即使代交者有过错而且愿意承担后果。请假者要课前监督代交者,过去已有多次遗忘。

05.可以查看考勤记录吗?

可以,在课间休息时以及考试之后(补考时间之前)都可以多次查看。

06.具体教学进度(含作业时间)

受节日影响,各教学班的进度可能不一致,详见课件文字资料括号中的数字序号。对作业时间另外还会提前一周在课堂屏幕上通知。

07.作业相关问题和评分标准

01.为什么要当堂做?一是因为抄袭现象严重,教师无法一一核对,有的同学的作业甚至是别人代做的,教师也无法核查;二是因为拖拉现象严重,交作业的过程是三三两两、断断续续,甚至考试结束了,有的同学才想起来作业还没交,急不可耐地找教师的联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外作业失去意义,尤其对大课堂而言。当然,当堂作业也有其弊端,那就是不能充分查阅资料,这就要求同学们事先多多准备一些例子(第一次课后就可以准备,为避免众人一例,课堂教学中用过的例子不要再用)。

02.为什么只有一次?一是因为当堂作业要占用上课时间,二是因为大班教学的工作量大。

03.作业从何时开始?从第一节课开始处开始,不要迟到(勿睡觉睡过头或因忙碌而忘记,迟到15分钟及以上者将被禁入,线上要求相同);要别人代请假,注意课前督促,以防忘记。

04.可以自定题目吗?不可以,只能以教室屏幕上的标题为题目。

05.做举例说明题要注意哪些事项?把握三要素:观点(哲学上的含义)、举例、说明(非证明)。详见下端“评分标准”。

06.以往作业有哪些问题?常见的有:第一,偏题,如将普遍联系的观点写成发展的观点,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写成发展的观点或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将适度的原则写成质量互变规律,将扬弃写成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亦步亦趋,教材说几点,他(她)就说几点,缺乏集中概括(详见后面的注解);第三,泛泛而论,例子不具体;第四,说明少(寥寥几句,甚至点到即止,如有的同学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说两者展开斗争,你来我往,不断激化,最后前者打败后者,于是旧的矛盾解体,新的社会诞生);第五,多篇一例,不新颖,如狼和羊、澳大利亚兔子、一颗铁钉毁了一个帝国、桑基鱼塘、唇亡齿寒、塞翁失马、蝴蝶效应、六度分隔理论、牛顿与苹果、瓦特与蒸汽机、弗莱明与青霉素、鲶鱼效应、球赛、猫和老鼠、国共两党、美苏两霸、麦当劳和肯德基;第六,写成议论文,如要求举例说明发展的观点,有的同学针对发展的观点本身议论,谈相反的观点;第七,写成写作经过,如有的同学标新立异,在作业中写道,他看到老师布置的题目(举例说明普遍联系的观点),心情很复杂,既想举什么例子,又想举另外的例子,结果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于是想赶紧举一个例子,但又不知道老师会给多少分;第八,不动脑筋,直接抄袭,大段连抄或多处选抄。

07.从哪些方面找例子?三个方面:专业、经历、爱好。

08.举例是否要具体?是的。比如,在讲发展观时,与其泛泛地讲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不如选讲一个具体的人物(如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比如,在讲能动性时,与其讲一个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不如选讲一件事;再如,与其泛泛地谈一下人从住山洞到住草房再到住高楼大厦或从裸身到穿兽皮再到穿华丽衣衫的变化,言人人皆知的东西,不如找一位著名建筑师或服装师介绍其设计创意;再比如,与其泛泛地叙述中国革命或建设,说推翻三座大山、实行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之类的千篇一律套话,不如从中选一个具体事例来详细说明。只有熟悉才能具体,只有熟悉才能写出干货。

09.可不可以用神话(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寓言、传说、武侠小说或另一种相同的理论(如用“中庸”说明“适度”)?不可以,要求用现实中的真例(是已发生的,不是将有可能发生的,有效果才有说服力),不要编造,慎用小说、电影、戏剧。

10.可不可以用反面的例子?不可以,要求用正例。

11.我喜欢文言(或诗、散文),可不可以用?不可以,会影响我的理解,语言要朴实,但可以作为例子少量引用。

12.举几个例子为好?要求只举一例。如果举多例,只对第一个例子评分(以往的作业情况表明,举例多者恰恰对每一个例子都不熟悉,不能展开说明,只是为了凑字数,想靠数量取胜)。

13.可不可以带教材和资料?要带新版教材,资料也可以带,但不可以用手机、Pad等上网。另:勿用铅笔,正面写完后可接反面写。

14.怎样认定抄袭?你可以和他人共用事实,但不可以共用叙述、评论方式,要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事实,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公平竞争,不动脑筋照搬者(copycats)戒(今日一分的懒惰可能需要明日用十分的努力来弥补)!

15.同一学期不同的教学班题目一样吗?有时重复,有时不重复,提前探听无用。

16.成绩会公布吗?批改之后,带成绩(十一级分数制)的作业会返还(成绩占总分40%)。

17.为什么我的作业没有批语?因为你写得中规中矩,没什么问题,低分作业评语较多。

18.会对作业作总点评吗?会。

19.若对分数有意见,可不可以提?可以,拿回作业后就可以提,越早越好。建议参考高分作业。

20.若对分数不满意,可不可以重做?不可以,机会只有一次。

21.什么是亦步亦趋?如果你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只能写一页约一千字,又想面面俱到(生怕遗漏),那结果只能是一半的篇幅用于摘抄观点,相应地自己的举例及说明就不足,甚至有的同学一小点举一个例子,在点多的情况下更是无法展开,只能寥寥几句,一带而过。以联系观为例,教材说联系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有的同学也紧随其后,用一个或三个例子分别说明这“三性”,甚至进一步说明什么是直接和间接联系、什么是内部和外部联系;再以发展观为例,教材有四段文字,有的同学也分四段,每段抄前面几句,甚至把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也摘抄下来,举多个例子分别说明各段内容;再比如举例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有的同学既讲了目的性,也讲了创造性,既讲了反映世界,也讲了改造世界,既讲了改造外部事物,又讲了改造自身,既讲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讲了通过实践、遵循客观规律和依赖客观条件,一一对应,显得机械,甚至把重点放到讲规律和条件上了。

22.·什么是不新颖?找现成案例(如伎儿作乐、范蠡、吕蒙、商鞅变法、都江堰、塞翁失马、长颈鹿和金合欢树、孟德尔和豌豆、抗生素和细菌、百事和可口可乐、250定律、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或说人所共知的东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喜欢用Intel和AMD之争、比特币和显卡,信息安全专业的喜欢用病毒和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喜欢用交、直流电,包装工程专业的喜欢用过度包装,市场营销专业的喜欢用网购,金融工程专业的喜欢用2008年金融危机,财务管理专业的喜欢用记账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喜欢用白话文和新媒体,翻译专业的喜欢用直、意译,不是说它们不好,但众人一例,使人腻烦(已改作业一万多份,想一想,你上网,有没有可能和别人搜到一起),从烽烟到微信、从马车到高铁、从物物交换到用支付宝等例亦是),没有自己特殊阅历和思考。当然这非绝对,如果说得详细,分析比别人到位,也可以。

23.什么是反例?如要求举例说明发展的观点,举北洋海军覆灭或诺基亚手机衰落的例子。

评分标准:1.抄袭(包括但不限于教材、互联网和他人作业)①,根据抄袭所占比例扣分,严重者0分;2.偏题(包括但不限于就观点本身进行议论),或有例子没说明(缺少对观点和例子的说明)─0分;3.有说明没例子,或例子不贴切─0分;4.例子贴切─60分;5.在例子贴切的基础上说明具体、充分─80分;6.在例子贴切和说明具体、充分的基础上新颖─90分;7.在例子贴切和说明具体、充分的基础上语言流畅─90分;8.在例子贴切和说明具体、充分的基础上新颖、语言流畅─100分;9.一个错字或别字②扣1分,重复者不扣。

注释:①含明抄(大段连抄)和暗抄(多处选抄);②常见错法有:“的”、“地”和“得”不分,将“时候”写成“时侯”,“走之”旁上少一点,“矛”和“或”少一撇,“展”和“武”多一撇,将“尴尬”左边写成“九”,将“沛”和“肺”右边写成“市”,将“颐”左边写成“臣”,将“冒”上边写成封口状态,将“港”右下写成“范”右下,将“象”和“像”从“口”中斜穿的一撇写成一竖加一撇,将“出”、“础”、“本”、“体”、“制”和“御”中间一竖写成两部分。


阅读

08.优秀作业选登

01.举例说明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01工商管理 胡金华

所谓矛盾,指的是统一物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此谓同一性)同时又相互排斥、相互否定(此谓斗争性)。

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即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发展方向;矛盾的斗争性则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并最终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新事物诞生。

《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矛盾双方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依据的,没有难,何谓易?没有短,何谓长?……首先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无疑就是“音声相和”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曲子离不开音和声,但不同的音与不同的声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首首不同的曲子;其次,所谓有、难、长等一旦离开了原有的环境就有可能朝其对立面无、易、短等转化。例如,将拥有100万元同拥有10万元相比,前者有钱,但将拥有100万同拥有10亿元相比,前者就变成无钱的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在一场球赛中,比赛双方有攻有守,一场好的球赛就是在攻守矛盾的不断转化中进行的。首先,我们就比赛的双方来说,他们共同组成一场比赛,双方都期望在比赛中获胜。一方面,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它们的斗争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双方都想尽办法多得分,当一方领先时,另一方也不轻易放松,而是重新调整战略战术,期望能在短时间内挽回失分。双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比分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双方在斗争的同时,也不忘从对方那里吸收有利于己方的东西,例如根据对方的战略战术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学习对方的好的经验和技术。其次,我们来看看攻守这对矛盾,一支球队要想在球赛中胜出,除了要有锐不可当的攻势之外,还要有牢固的防守。在进攻的过程中,前锋带球进攻对方的防线,而后卫则必须时刻准备预防球被对方获得后转守为攻,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迅速跟进,防止对方的进攻。因此攻防必须严密配合。攻是为得分,防是为不失分,只有在两个方面都做好的情况下方能成功。就不同方而言,一方进攻时,另一方则处于防守状态。攻是要突破对方的防守,守是要化解对方的攻势。当攻势越来越强,守也相应地越来越坚固,双方的力量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压住,一轮攻防结束。不过,下一轮攻防又接着开始,不停的攻防推动着赛事发展,一直到比赛结束为止。在一轮又一轮的攻防对抗中,双方的技术都得到了提高。

又比如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有诸多国家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着地球上的资源。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它们进行贸易往来,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它们也相互竞争,力图在各个方面获得相对多的利益。人类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和斗争中走到了今天的。首先,伴随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形成,各国之间出现了贸易往来,各国开始了交往,使得地球上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比以往更大。其次,随着各国,尤其是大国对现状的不满,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对立、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许多局部性的战争都是这种斗争激化的结果。战争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不过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原子弹、氢弹都是在战争背景下诞生的。今天,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同样共同推动着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

由此可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2.举例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02金融 马靓

花儿落了又开,雁儿去了又回,墙头的爬山虎又长高了几寸,池里的鱼儿又肥了一圈,天空似乎没有昔日的蓝,湖水却比以往更绿了,湖边少了些悠闲漫步的情侣,马路上多了些行色匆匆的人们。这世界不同了。

你想到了些什么呢?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休止的变化之中,所以也便有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俗语。朱自清感到时间去得匆匆,也确是无可辩驳的真理。事物在变化,在发展,在永不停息地运动。而今天,我们便是要来讨论它变化的原因。

首先,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提及外因,它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外部矛盾。说它是外部矛盾,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形象地表现出了外因在事物变化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中国人一直认为择友当择善友,就是说交朋友一定要交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他们的行为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所以说要学好,要走正路,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交际圈,让自己在有益的环境中生活。这又让我想到中国的一个经典故事《孟母三迁》。三次搬家,孟母不嫌劳累,为的不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在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中成长吗?看来,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很重视外因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性了。的确,外因构成了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是促成及加速事物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但是,事物的变化不只是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外部因素更重要的便是事物自身的矛盾。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看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内因。何为内因?内因是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依据。“依据”一词,点出了内因在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确,你外因是重要,可是没有内因怎么行呢?在很多家长都在为自己孩子的交友担忧,以至于警告孩子不可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的同时,有一少部分明智且放心的家长他们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他们知道一个人是否学坏,取决于孩子本身是否有判别力,能否择其善者而从之。世界这么大,我们生活在其错综复杂的交际网中,相处的人也必定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不是我们担心的理由。保持住本性,从各种各样的人身上学到各种各样的长处,帮自己剔除糟粕,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外因是重要,可是它并不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它只有通过内因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我们再看一例,中国的反腐倡廉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并且这将永远是经济建设中不可动摇的主题。在革命胜利后,毛主席就已经预想到这个问题,他说,为保住革命成果,共产党员们一定要抵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好形象的比喻,糖衣下的炮弹,这是用来击垮人的外因。事实证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有一批老革命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倒下了,在地位、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腐败行为更加显露出来。一部分领导把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宗旨完全抛弃,把人生的目的定为对洋房、香车、美女的追求,在星级宾馆、饭店大吃大喝。这不禁让人想起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们仔细想想,仔细考虑一下,堕落的共产党员越来越多,仅仅是因为糖衣炮弹的威力更加强大了么?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呢?是他们没能力把持住自己。香车、美女永远都是诱饵,可为什么有很多廉洁的领导们不上钩呢?原因很简单,心正便不会受到外部干扰。我们追求的是自身价值,我们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完善自己的,而不是随波逐流。外因,你尽可以大发雄威,但别忘了,当内因视你为不存在的时候,你精彩的表演也会失去效力。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当然也是为千百万例子所证明了的结论。懂得了它,我们就要正确地掌握并加以运用。如今中国的党的政策就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把重点放在加强自身的发展上:优化产业结构,进行国企改革,鼓励民族工业,完善社保制度,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等等,这么做,都是因为看到了内因的重要性,旨在发挥内因的作用。同时,中国也没有忽视和外界的合作:扩大改革开放,加入WTO,等等,与世界合作的步伐越迈越大。中国领导人知道,封闭只能导致停滞、落后,仅有内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要自力更生,注意内因,又要对外开放,注意外因在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内、外因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事物顺利发展。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教给我们一个有用的方法,让我们在充分了解它的基础上运用它,实现我们美丽而宏伟的目标。

03.举例说明意识的能动性

01市场营销 周远志

要理解意识的能动性,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意识。简单来说,意识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因此,可以理解,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人类利用这种特有的思维来反映和理解客观社会,并以此升华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改造社会。

在此,我们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归结为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意识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并从中把精华取出,形成一种理性认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只要活着就在时时刻刻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而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是有目的的,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生活,满足我们的欲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了解世界。古时候人类一开始做车时,轮子是方形的,这样的车走动起来是极其困难的。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原来越圆的车轮,车子走动就越方便。这种认识使他们的生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还有,以前人类吃的是生的食物,但是偶然一场大火把森林烧光了,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捡那些烧熟的食物来吃,也就是说更有利于他们的生存,于是人们就开始利用火来烧食物。而火也不是自然就能产生的,火种不会延续,很快就会熄灭。但人们需要火,怎么办?他们又在漫长的观察和认识过程中发现两块石头相撞或者摩擦就会产生火花,于是人们发现了生火的方法,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利用自身的意识能动性有目的地认识和了解世界。

当然,我想补充一点的是,虽然人类会有目的地认识世界,但他们的认识过程是逐步的,是受到当时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制约的。一个古代的人决不会去想办法利用煤气来燃烧,不会想到用橡胶来做轮胎。很明显,因为当时他们还没达到这种生活水平,还没有这个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我们要说的是人们会通过各种理性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改造世界,达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为什么要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就是改造世界,更好地利用事物,提高生活水平。就以前面的例子来说,人们认识到石头之间摩擦可以产生火花,这个认识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单纯地认识这个事物对人们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这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认识和不认识都一样,如果是这样,这种认识很快就会被人忘记。然而不同的是,人们从这种认识中知道了产生火种的方法,这样就能够用它来生火煮食物,提高生活水平,因此这种认识得到了利用和流传。我们再来举一个现代例子。爱因斯坦从不断的实验当中认识到了光电效应这个规律,建立了光量子论,也就是说他对客观事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很快就成了人们改造事物的又一工具:使电视得以产生。无数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人们认识世界必将导致人们进一步改造世界,不然的话这种认识就没有意义了。每当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必然地人们很快就会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改造这些事物又无不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生活水平。这就是人们意识能动性。

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即要依照客观规律。因为客观规律只能够被利用而不断被创造,而我们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过程是逐步的、漫长的,也就是说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逐步的、漫长的,即我们的意识能动性是紧紧依附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受这一程度的制约的。反过来,改造世界又进一步促进了新的认识的产生。

总的说来,我们可以总结一点的是,人类的意识能动性就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再认识世界——再改造世界的循环过程。

04.举例说明矛盾的同一性

03行政管理 宋孜孜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它与斗争性同为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规定着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发展方向。

《三国演义》开篇即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既体现矛盾之同一性也。无分便无合,无合亦不存在分,两者不可分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有相聚;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能盼望下次再聚首,可见矛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亦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自然界中,充足的阳光、充裕的水分能带给植物生机和活力,但这只针对喜阳好湿的植物;倘若将喜阴的植物暴晒于阳光下,植物必将枯死。在化学反应中,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状态,如水,固态、液态、气态都可以依存于同一事物中,并且在不同的化学条件中相互转化。在物理反应中,重力的存在与失去也能在一个统一体中并存,关键只在于事物所处的不同空间,若将事物置于地球,则重力存在;然而只要事物离开地球,到达太空,便呈失重状态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可以发现许多矛盾同一性例子的存在。在思想领域,真亦假来假亦真。真真假假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的,表面让人觉得真实的事物往往掩盖着虚假的真相,假象也经常蒙蔽着我们探求真理的眼睛,或许有一天,现在的真理将成为谬论,一切都并非绝对。善恶、美丑皆如此。善良的人总会有私心存在的时候,大恶大奸的人也可能会被一朵小花而感动,善恶间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有句俗语称:“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见美丑也只是见仁见智。美丽的面孔,邪恶的心灵呈现给别人的还是“丑”,然而丑陋的面孔,善良的心灵却能赋予人“美”的感觉。爱恨交缠,尽管爱的反面是恨,然而物极必反,无爱便无恨,爱恨均只在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昔日的手足兄弟反目成仇,恩爱夫妻决裂离异;也有常说的欢喜冤家、化敌为友,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矛盾同一次的普遍存在。生死存亡并无绝对与永恒,每天都有婴儿的诞生,也有生命的结束。生与死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在生的同时便已准备着接受死的挑战。健康的人在明天出现车祸意外死去以及癌症患者长命百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我们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道德经》中,阴与阳、有与无、大与小、强与弱、静与躁、正与反、生与死、存与亡、兴与废、攻与守、治与乱、美与丑、善与恶、古与今均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启发我想到更多的实例。金庸小说中的“东方不败”,阴阳相合,练就绝世武功,也使其变得男不男、女不女。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不时向我们演绎着强与弱、胜与败的相互转化。小米加步枪与大炮加百万军队孰强孰弱,或许只能由战争中的胜败来判断了。地球在我们的眼里是巨大的,因为它承载着60多亿的人口,然而它不过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星球。球场上的呐喊不是聒噪,静默中的蝉鸣便可扰人烦忧…… 一切都在转化中,在并列与依存中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如此普遍,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以利用。使坏的事物多向好的方向转化,化假成真、化丑为美、化恶为善、化弱为强,如此之神奇转化后,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05.价值规律在农村

03汉语言文学 马婧

这学期学习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我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这一章里所讲授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比较感兴趣。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对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我想结合价值规律对农村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浅显的分析。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设性等价交换。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的同一市场内。在城市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者按照“商品价值由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努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企业的盈利;而在农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充当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中产出的农产品除少量供农民自身消费不参与交换分配外,其余绝大部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因此,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无处不在地作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我想从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进行分析。我的家乡在有“塞外江南”、“塞北粮仓”之称的河套平原。家里有四口人的耕地,共12亩。在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田地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单一,只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小麦产出中的绝大多数以“任务粮”的形式出售给国家的粮站,玉米则多用来为养家畜(供自家食用的猪、羊)和牲口(畜力)。实施市场经济之后,农作物多了许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市场的经济作物。以我们家为例,前十年的时候情况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2亩地中只有4亩左右种植小麦,其余的地都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如向日葵、籽瓜、西瓜、玉米(现在的玉米主要作为商品出售)等等。

上面所举的事例体现了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即书中作用的第一方面: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社会生产部门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第二方面,仍然以农产品生产为例。在计划经济时期,小麦的播种方式是最原始的畜力播种:两头骡子套着一家最古老的播种机器播种。小麦收割时候就全家都下到地里,每人一把镰刀,从早割到晚。小麦收割之后还要用马车拉到打麦场去,同样使用畜力进行脱粒和扬晒,然后才能入仓。而市场经济实行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仍然以小麦的种植为例,现在村里春秋两季犁地时都用拖拉机,播种时有大型机械播种机,收割时更是方便,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割麦、脱粒、装袋直接完成。现在农村家家都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农机具: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等。村民的耕作技术和生产技能较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所举实例说明了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方面,以我们村的农业生产及劳动力构成现状来进行分析。市场经济以前,村里的流动人口非常少,劳动力基本上都束缚在土地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年轻人不想再靠土地为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现在村子里的劳动力主要是中老年人。另外一些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和耕作能力的家庭种地赚不到任何钱,甚至赔本,便索性将土地承包权有偿出让给一些有余力耕作更多土地的家庭自己全家外出打工,例如我的父母现在除了经营自家的12亩地外还承包了其他两家大约25亩的土地。父母种的地比起以前多了,但是现在种地机械化水平高了,所以还能忙得过来,农忙时还可以雇用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帮工,去年我们家的八亩番茄就是雇用村里的其他劳力摘下来的。这样的土地承包不仅在我们村流行,其他村也非常普遍,一家有三个劳动力的农户耕种大概六、七十亩地现在很常见。

以上事例说明了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劣劣汰的结果。

除了上述的价值规律的三个主要作用外,在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场机制。

价格、竞争、供求关系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在这里,我想以蜜瓜种植为例来说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在最近的三四年中,蜜瓜种植让农民既恨又爱。(每年春天要播种的时候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候,村民总是押宝一样决定给地里种什么,大部分家庭是什么都种一些,什么都不多种)蜜瓜的价格受供求影响非常大,好的年景能卖五、六毛一斤但隔年就会降到一、两毛钱一斤,甚至好多人的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我家前年就因为种蜜瓜赔了六千多块钱。

以上事实说明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者由此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竞相投入到这种生产部门中去,这种生产部门生产就会扩大;相反,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就会低于价值,生产者因此获利减少甚至亏本,于是该生产部门的一部分生产资料会转移到有利可图的其他部门去,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缩小。农产品种植也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是价值规律调节市场的滞后性导致的。

总的来说,现在的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在这个时候,地方政府本应该发挥正确政府的职能,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但是在我们那里,地方政府经常充当违背价值规律的“引路人”。很多时候,都是政府动不动构思一个富民决策,然后带着这个想法就跑到田间地头发动群众。我读高三那年,政府看到一些农民种蜜瓜致了富,就鼓励大家多种蜜瓜,说要形成大的规模、大的市场就会招来商机,于是那一年的蜜瓜泛滥成灾,很多农民赔得血本无归,搞得底下怨声载道。今年的番茄种植又是如此,当地的种植量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再加上市场没有充分开拓等问题,番茄种植又蹈了前年蜜瓜的覆辙。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寒羊养殖”热、“奶牛养殖”热等等,可谓不胜枚举。随着这一届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极大重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类似这样的政府性的决策失误相关部门也应该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政府决策官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对农村市场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进一步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从而正确地引导农民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

以上是我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课本中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原理进行的粗浅分析,希望老师予以斧正。

(注:这是马婧同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课外习作。例子贴切,说明准确,推荐给同学们参考。)

06.举例说明普遍联系的观点

05英语 张晋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说,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整个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交互作用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以上那几句话中,本人认为最经典,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下面就此观点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此例就是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该事件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的程度之深,超乎人们的想象。它竟然跟我国山西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危联在了一起。听我细细道来。

2001年的9月11日是一个令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震惊的日子。在恐怖分子劫持着飞机撞向大楼的那一刻,他们也许未想到,他们驾驶的飞机并非只是简单地把一块大水泥墙撞倒,而是撞翻了一副多米诺骨牌。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纽约股市暴跌,整条华尔街沉浸在惶恐之中,人们担心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全民也在恐惧中度过了好一段时间,市民不敢上街,不敢购物,有的地方甚至听课。结果在美国第四季度的财政估算中,由于缺乏消费,经济增长大幅下降,有的州甚至出现负增长。事件不但影响到整个美国,也殃及跟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日本东京股市也跟着纽约股市大幅下跌,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股市也有不同幅度的下跌,连在东方的中国矿工也没法避免这一冲击波。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继续讲。

由于本·拉登为首的恐怖主义分子的靠山是远在中东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于是美国这头被激怒的狮子把爪牙对准阿富汗政权,准备动武进攻。美国的举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美国军火工业制造商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但不仅如此,开战前后,全球的石油价格也大幅上涨。由于中东是全世界产油最多的地方,阿富汗是其中的一个石油输出国,战时的阿富汗停止向国外输出石油,石油进口国受到的冲击很大。由于汽油和煤气变贵,我国的城市居民为降低生活成本,改用煤炭。

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矿资源丰富。在全国对煤的需求量增大的情况下,一些矿主就要工人加班加点,更有人违法开采小煤窑。为了抢时间,他们把安全措施置之脑后。结果,事故频发,矿工们被困井下,生命不保。

其次,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在9·11事件发生之前,中美、中俄关系是比较冷淡的。中美之间存在台海问题,俄美之间存在北约东扩问题。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为由跟对世界局势影响较大的中、俄两国发展关系。中美、中俄的双边关系得到缓和。

从以上所举的9·11事件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评语:张晋优同学的这篇作业使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例。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能很好地说明“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形。缺点是个别句子不通顺。现在登载的是被修改之后的作业。)

07.举例说明“扬弃”

07广告 张雨萌

“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指新事物继承旧事物的积极方面的同时又克服旧事物的消极方面,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相信我们都记得,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家里面如果要寄东西都会拿到邮局去寄,上中学时如果给同学寄信就直接投入邮筒就行了。那时候,邮局,也就是中国邮政公司,基本上垄断了整个邮政行业。大家也应该有在家等信的经历吧,等啊,等啊,可就是不见邮递员叔叔的身影。但是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有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快递公司来帮他们邮寄信件和包裹,如今兴盛的网购,也不能忽视快递公司的功劳。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到中午和傍晚都会有许多同学围在北门取包裹,而在行政楼的收发室却相对冷清。我认为现在的快递公司对传统的邮局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而这正是说明“扬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快递公司首先继承了邮局的积极方面。我在这里要先做一个说明,我所提到的快递公司主要指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相对成熟的、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快递公司,例如申通快递、圆通快递等等。它们和邮局一样都在全国各地进行设点,以方便邮包的运送和分发,这也保证了快递公司可以像邮局一样把物品送到全国各城镇、乡村乃至偏远地区。并且,快递公司可以和邮局一样帮个人或者集体运输各种种类、大小的物品,当然是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而且,快递公司和邮局一样在运输物品时会让顾客填一张写上地址和电话等内容的表格,这份表格也是一份合同,它保证了顾客所拥有的权利以及物品的安全。另外,快递公司和邮局一样提供物品包装,防止物品损坏,保证个人隐私。

其次,快递公司克服了邮局的消极方面。从公司体制上来看,快递公司是私人企业,邮局是国有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快递公司内部的效率肯定会提高,面对优胜劣汰的现状,快递公司的运营方式可以更好的节约资源,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运输速度上来看,一个包裹从上海运到广州用快递大概用三天,用平邮大概用七天,这大大节约了运输时间。由于快递公司主要采用航空运输,这大大带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传统邮局主要是采用铁路运输才会耗时甚久。从公司数量上来看,近几年,快递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给了消费者多种选择,节省了在邮局排队的时间,另一方面,这加剧了市场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最终得益的还是消费者。考虑到许多消费者喜欢选择本地的快递公司,这又无疑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从拿货方式上来看,相比于传统的要顾客自己把物品拿到邮局去邮寄的方式,现在的快递公司可以上门拿货,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网上购物中的很多“卖家”也是把货品直接交给上门的快递公司,这样做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更促进了网上购物的兴旺。另外,从新的项目品种上来看,现在已经有许多快递公司有同城速递的服务项目(速递鲜花、食品等)。这是传统邮局完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相当于开发了一块新的又很有人情味的市场。从价格上来看,快递公司基本上是在一千克左右的重量范围和相应的里程范围内不进行称重,采用统一的价格(大约是十元左右的中等价格)进行收费,如果超重了就要加多一定的钱。考虑到快递公司是航空运输,大部分消费者可以接受上述价钱。这一方面方便统一操作和执行,减少了传统邮局称重再付零钱的麻烦,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快递公司的收入。虽然现在邮局也推出了EMS快递服务,但是同样的物品如果使用EMS运输一般会比快递公司要来的贵一些,虽然到达速度差不多。所以,很多消费者都认为选择快递公司“用钱买速度”是值得的。从送货方式和联系方式上来看,快递公司采用送货上门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这很好的在第一时间通知了顾客,减少了等待时间的同时也不影响顾客的其他活动。并且顾客可以和送货人员当面沟通和验收物品,这样可以减少纠纷,并且增加服务的亲切感。传统的邮局通常把信件放入信箱,把包裹先送去顾客家里,但是如果没有人回应,就会把包裹放回邮局让顾客自行领取。然而快递公司如果发现没有人接听电话,他们会在第二天再次送达,直到把物品送到您手中为止,这体现了他们服务的周到和尽职尽责的精神。从物品运输跟踪上来看,现在的快递公司很多都有其官方网站。顾客把物品寄出后,可以根据寄送单据上的编码随时在网站上查询物品的运送和到达状态,快递公司基本上每经过一次物品转运都会立刻把信息放在网上,顾客可以看到物品的实时状况和经手人员的名字。这种公开性、透明性、即时性、快速性是传统邮局运输所不能比拟的。它在给顾客快速服务的同时,也保障了顾客的安全感,给顾客以信任感,这对树立顾客忠诚度,培育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快递公司在继承了传统邮局运输的积极方面的前提下,又在公司体制、拿货送货方式、联系方式、价格、新领域的开发等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进,克服了传统邮局的消极方面。它们已经走出了传统邮局的制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它们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更是促进了整个运输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兴盛,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这说明“扬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推进事物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评语:张雨萌同学的这篇作业将现代快递与传统邮递进行了对比,写得比较全面,说明她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08.举例说明发展的观点

09法学 郑可欣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这是辩证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正是作用的产生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在运动、变化中,旧的事物灭亡了,新的事物产生了,这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把眼光投向自然界,看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界的发展;我们把眼光投向宇宙天体,看到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这就是宇宙天体的发展;我们再把眼光投向人类自身,从猿人到现代人,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大生产,无论是人的机体结构或意识形态,人类也在发展。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把目光投向我国的法治进程,同样也是不断上升、发展,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众所周知,远古的人类是没有法治意识的,人们一开始只信奉朴素的同态复仇观念。“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债血还”的思想是那时候人类对抗外敌的观念。然而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客观世界的改变,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渐渐遵循一定的规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一种彼此默契的方式处理各种关系,习惯法因此产生,紧接着各种制定法、成文法,乃至现代社会的国际法,一一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是在发展的。而在法制的进程中,最为明显的发展莫过于死刑制度的发展了。

死刑,在我国法制史上乃至人类法制史上,是由来已久的。从人们懂得运用规则约束彼此的行为开始,人们就将罪恶极为深重的行为处以死刑,以死亡作为最严厉的处罚。我国有记载的死刑是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到封建社会,是死刑盛行的时期。古代封建五刑——“笞、杖、途、流、死”,死刑是最严重的刑罚,也是最残忍的刑罚,封建社会的死刑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当时,例如车裂、凌迟、斩首等。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过于残忍的死刑已经不被文明社会所接受了,于是步入近代以后,各种名目的死刑方式已经逐渐减少。例如凌迟,在清末的宪政改革中已被清政府明确废除。而近现代的人们采用了与文明时代发展同步的各种死刑方式,例如枪决、电椅、静脉注射等。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死刑的废除问题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讨论。与现代法治观念中的人权、人道主义等相适应,死刑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抛弃,据有关组织统计,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而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中,也明确废除了以财产类犯罪为主的一部分罪名的死刑,减少死刑、慎用死刑成为我国刑罚运用的一个指导原则。

由上述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死刑制度的变化过程,就是一个与文明社会同步的发展过程。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死刑作为一种以结束人的生命为后果的刑法,其残酷性和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文明的进步,各种科学的刑法方式也可以取而代之,却又不至于如死刑一般残忍。例如我国《刑修(八)》已将有期徒刑最高期限从20年提高到25年,又规定了八种情节严重的死缓犯限制减刑的情形,在减少、慎用死刑的同时对严重的犯罪行为予以严惩。新生的刑罚方式是法治社会、文明社会的必然趋势。因为死刑与人道主义精神等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新的刑罚方式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客观的环境和条件,它必将取代死刑。并且,新的刑罚方式也是在长期孕育、酝酿中产生的。它是基于人民对死刑的研究,基于人们对死刑一代一代的思考,才得以诞生的。死刑并非极其不合理,它在严惩犯罪,特别是惩罚罪行恶劣的犯罪面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新的刑罚方式——漫长的有期徒刑所带给犯罪人的恐惧和威慑,也同样不亚于死刑的作用。因此,新的刑罚方式在本质上优于死刑,是有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所要做到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中,我们的眼光也不应该一成不变。我国正是看到世界大势所趋,死刑制度应予改革,才适时修订法律。然而废除死刑不是刑罚改革的终结,以发展的观点看,刑罚制度乃至于我国法治进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减少死刑、甚至废除死刑,只是发展中的一步。

(评语:郑可欣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了自己熟悉的东西,以中国死刑制度的革新反映中国法制进程,写得好。)

09.举例说明适度原则

10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陈嘉伟

度是确保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它有一定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不能超出度的范围,否则将会导致一物转化为他物。其中我们不想看到的就是事物由于超出度的范围而从好的方面转变为坏的方面。所以,我们要将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防止因“过度”或者“不及”而导致坏的质变。

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平时经常坐的公共汽车,大家都会发现,一条路线的公共汽车的班次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公共汽车的班次不会一味增加,超过度的关节点,因为当班次超过度后,事物的量变会因为“过度”而产生质变。本来我们的原意是希望通过乘车代替徒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更能借此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然而却因为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没有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使事物产生了坏的质变。由于班次的一味增加,导致路上的车流量增加,加重交通压力,造成交通堵塞,行车速度大大下降,以致在时间上或许还是比徒步有所节省,但已远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另外,鉴于此,乘车人数有所下降,班次过多,以致车中仅仅寥寥几人,显然是浪费资源,因而更谈不上刺激经济增长了。

另外,公共汽车也不会一味减少。因为当班次一味减少就会达不到度,故事物的量变也会因为“不及”而产生质变。由于班次的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将大大增加,另外,当车来的时候,车中可能早已满客,乘客将要再等下一班,因此,即使道路通畅,候车的时间早已让人产生放弃乘车的想法。还有如果是这样,乘车只能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则可谓无物可用。

以上两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我们只有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就是合理安排各条路线的公共汽车的班次,才能防止因“过度”或者“不及”而导致坏的质变,从而确保我们乘车的原意得以实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把握好适度原则。物极必反是大家都懂的,一切的量变总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终会导致质变。所以我们万万不能忽视这个量变的过程,把握好生活中的度,方可防止我们不想出现的坏的质变。

(评语:陈嘉伟同学的这篇作业举了一个常见例子,写得清楚明了,如果进一步说到确定班次的方法,更好。)

10.举一例说明适度原则

11翻译 林涵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适度”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词语,与之相似的一些词语对于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比如“物极必反”、“注意分寸”、“掌握火候”等等。那么何为“适度”呢?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食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适度原则”就是指将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因“过”或“不及”而导致坏的质变。通过对“适度原则”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保持适度就要求我们能够在事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这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既不会因为“过少”也不会因为“过多”,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和最好地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量。

在生活和学习中,“适度原则”都能够适用,小到平时的吃饭、运动等日常问题,大到国家政策、国际问题等,都要求我们要把握一个度,找到最佳适度量。作为一名翻译专业的学生,我在翻译的学习中同样也发现了“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在译法问题上,翻译界一直存在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观点的讨论。所谓“直译”,是指在翻译中应该把原文的一字一句都完整地翻译过来。简单地说,就是“字对字”。而“意译”就是指应该完全按照译入语的习惯,把原文翻译过来,不保留原文任何一点与译入语不符合的部分。在中国翻译史上将直译和意译实践得最彻底的分别是鲁迅和林纾。

鲁迅的翻译作品严格按照直译的要求进行。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翻译完完全全是“字对字”,连结构也完全对应到译文中。而林纾的译文,就是极致的意译了。其翻译工作的进行与众不同:由于不懂外国文字,林纾请懂得外文的朋友将原文进行口述,他在理解之后马上用自己的话将译文写下来。很多译文由于经过两次转述,再加上自由发挥而变得面目全非。

鲁迅之所以采用直译,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完全还原原文中的一点一滴才能达到让读者了解外国文化的初衷。但“完全直译”却也让译文完全失去可读性,读者无法理解文章内容,读来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因此鲁迅虽是为了传播外国文化而直译,却也因为直译而使得作品完全无法传播。反观林纾的作品,可读性绝对是高的,因为他不仅用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习惯书写译作,更是把原文中出现的外国事物、中文中没有对应的事物都删去,或是换成中国的事物。这样的译作,虽然读来朗朗上口,就像在读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作品一样,但是外国文化的因素却也通通消失,完全无法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我们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该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要让作品能广泛流传的基础上向读者介绍外国的文化。鲁迅和林纾可以说是直译、意译问题上的“过”与“不及”。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无法同时实现广泛阅读和文化传播的目的。那直译与意译的“适度问题”应该如何把握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许多翻译作品中,许多译者都对这个“度”进行了探索。他们都是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将外国文化用读者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介绍。有的译者采用造新词的方法,“一石二鸟”这个现在普遍使用的词语就是一个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新词;有的译者则会采用注解的方法,把原文的表达直译过来后,再用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词语在文后进行解释。*这些方法使得现在的译作质量不断提高,受到读者欢迎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交流。现在的译作正是把握住了“直译”与“意译”的“度”,而使得外国文学在本国文学中有了一席之地,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更加繁荣。

通过“适度翻译”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必须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如果无法掌握好火候,那么即使事情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可能往越来越糟糕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并在实践中很好地利用“适度原则”。

(评语:这篇作业结合专业,例子贴切,说明详细。“*”处也应有一个例子,以与“一石二鸟”相对称。翻译专业的同学爱用该例,以后要慎用。)

11.举一例说明普遍联系的观点

13包装工程 高艳阳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经历的每一个事件,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谈到这里,让我回想起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我来自内蒙古包头市,在我小学三年级时,包头机场发生一起严重空难,而这场空难竟然影响了很多所中小学的搬迁。想来也让人觉得奇怪,明明是很多所没有被空难所波及到的学校,竟然也都因这起空难事故迁址。

在一天清晨,一架大型客机顺利起飞,但由于机身故障,飞机坠入离包头机场很近的一个公园——南海公园。当时的南海公园是对市民开放的免费公园,因此也被不自觉的人们破坏得破破烂烂。但毕竟是国家级保护湿地,还是会有很多鱼类、海鸥和鸭子自由栖息。然而,坠入湖中的飞机残骸和人们的遗体使湖水和沼泽地受到严重污染。虽然政府打捞了残骸,但油污以及遇难者亲属源源不断地烧纸钱、丢祭奠品在湖水中,昔日的湿地保护区变得满目疮痍。无疑,“南海公园空难”与南海公园的直接联系便是,空难对公园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那为什么空难会和学校搬迁联系起来?让我们继续看事态的下一步发展。湖水和沼泽的污染太过严重,终于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和政府的重视。政府决定斥巨资恢复南海公园往日的生态环境。当时在读小学的我还记得一句标语“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的心脏”。经过修复的水系统和装修精美的公园终于建成。由于花费巨大,政府决定将免费公园变成收费公园。也正是因为收费,公园内的项目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有趣的项目吸引了很多市民甚至是外地人来游玩,景区也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房地产商们来到公园附近建别墅,投资高尔夫球场,曾经的南海公园华丽变身。

事物的联系就这样慢慢展现在我的眼前。接下来会如何发展?由于南海公园附近将被开发得越来越好,因此政府便考虑将附近的学校搬到更远的地方去。因此一所中学便因为一个公园景区的兴起而迁址。为了调整学校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又有两所中学进行合并并且迁址。这便是由一起空难所引发的多起学校迁址的案例。说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我很自然地联系起当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切。当时也不曾想过,原来我就读的中学迁址竟和三年级时发生的空难有关。

从上述我的亲身见闻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都处于交互作用中。我们不应该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明确一个观点,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评语:这篇作业结合个人经历,分析了一次重大事件产生的连锁效应,角度新颖。)

12.举一例说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13软件工程 吴泽成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这一群体不停地在认识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正如《毛泽东文集》所提到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哲学上所谓“必然王国”,指的是人在掌握规律前盲目受规律支配的境界,而与之相反,人在掌握规律后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状态,哲学称之为“自由王国”。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其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便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是按固有规律运作的,人在认识世界之前并没有掌握客观规律,于是人类感受到力不从心,被规律支配着生存。久而久之,人开始想有所突破,一番努力后发现了世界的客观规律,如此一来,人才有能力去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便是哲学上所言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从哲学上说,从必然走向自由,也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就以我个人的经历所感为例,我曾经在一件小事中感受过这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所面临的最残酷的考验在于考试,然而对我而言,大部分考试的难点在于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尤其是在高三总复习阶段,经常是今天背完的东西明天又忘,做错过的题再考一次还是会犯错,那段日子简直是在怀疑自己的智商,于是我只能不停地记了又忘,忘了又记,仿佛记与忘这二者是人生中的一个死循环,无力挣脱。从哲学观点看来,当时的我便是处于必然王国,没办法按自己的意愿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来一次班会上,有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记忆曲线”这种东西,严格来说,之前听过但从不当一回事。它告诉了我这样一种客观规律:“人的长期记忆是一个反复积累形成的过程。”当你第一次接受新知识之后可能会印象深刻,但没过几天,记忆就会开始模糊直至遗忘。了解这个规律之后,我终于认清,遗忘本身似乎也是人的本能,“记忆曲线”揭示的便是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作为人我摆脱不了,然而事实上这个规律也告诉我们,当你在短期记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去记一次,对于这项知识的记忆便会更持久。从那以后,我利用“记忆曲线”这一规律,背完知识点之后过段时间又重新回头背一次,写错的题抄写在错题本上过段时间又回头重新看看解题方法。如此反复,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真的变得持久,学习成绩也因此提高。我想这便是我的“自由王国”。我利用“记忆曲线”这项客观规律,有目的地学习,不再盲目受规律支配,完成了一次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此类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熟能生巧”和“庖丁解牛”。在我们认识到客观存在的规律之前,我们总是盲目地做着无用功,这是必然王国,直至我们掌握客观规律,利用其指导和改变我们做事或生存的方法,我们才会有所感叹,“原来早该如此!”当你发出这个感叹时,你就已身处“自由王国”。因此我们该做的,便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评语:写这个题目较难,需要写到规律及对规律的应用,很多同学没有写好。)


14.举一例说明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6翻译 蔡若云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而矛盾的斗争性作为其基本属性之一,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双方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作为翻译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各种专业翻译课上,老师无不提及机器翻译对于我们,甚至经验丰富的教授们今后职业发展的影响。可以推断出,机器翻译将大大减少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毕业等于失业”这句话离我们不再遥远。机器、人工智能作为矛盾的一方,而我们,成千上万的翻译者或预备翻译者们,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机器的高效、廉价、便洁、全天候运转衬托出人工翻译的高成本、低效率,同时我们人类翻译者们毫不留情地嘲笑机器翻译的蹩脚与生涩,斩杀了语言的优美与婉转。作为矛盾的双方,机器与翻译者们相互排斥,仿佛势不两立。 然而,在这双方不断争斗的过程中,翻译者们在科技进步、机器翻译不断升级的压力下,不得不加快自身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我们的某些翻译课上,老师会将某些外文材料经过机器翻译,机器翻译的成果将作为我们翻译作业是否合格的标准。能否超过机器翻译是我们能否成为市场合格的翻译者的标准之一。不得不承认,机器翻译的出现让我们这些外语学习者们、翻译者们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机器的强大力量压迫我们,也让我们力量增长。翻译者们精雕细琢的翻译作品让机器翻译作品相形见绌,机器翻译不得不继续升级更新。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双方力量不断变化,竞长争高。 翻译之中有一门艺术叫作口译,难度较高的当属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同传和交传对于翻译者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要求极高,因此其报酬也相当不菲。机器翻译妄图在同传和交传中取代人力,节约翻译成本,但是对于方言和口音的识别却无可奈何。作为争斗的另一方,翻译者们利用其优势,可以轻松地将方言转换为标准语言,为防止被机器取代,人类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具,提高翻译的效率。矛盾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未来的语言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强调的不仅是语言掌握程度,还有语音识别能力、速记能力以及机器的使用能力。而机器翻译也在发展自己的“耳朵”,“讯飞视听”这个应用软件应运而生,其辨识能力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在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中,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未来的斗争将属于综合性翻译人才与语音识别软件两方。 综上,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变化,也是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旧的矛盾统一体过渡为新的矛盾统一体的决定力量。

(评语:这篇专业讲了机器翻译对人工翻译的挑战以及后者的回应。如果写不出新东西,翻译专业的同学以后要慎用此例。)

学院

09.考前考后常问回答

01.考试为闭卷吗?答:是。

02.期末划重点吗?答:只串讲,不划重点。

03.“内容总纲”与考试有没有关系?答:仅为全面复习而制定,无暗示。

04.以前的题目会重考吗?答:有可能。

05.只看笔记行不行?答:看笔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反之亦然。

06.如果笔记和教材观点不一致,以谁为准?答:以最新版本的教材为准,考试内容不超出教材范围。

07.可以携带空白草稿纸吗?答:不可以。

08.判断分析题必有一题是错误的吗?答:不一定。

09.对判断分析题,如果判断错误,但解释有对的地方,有分吗?答:没有。

10.是否要严格按照教材的文字答题?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理解是前提)。

11.答多少为好?答:首先讲清要点(一个一个分开答较好),然后解释(若无解释,将被扣一半分)。

12.接前问,要解释到什么程度?答:对不同题目有不同要求,如果要点少,多解释①。

13.答题时要举例说明吗?答:对此不作硬性规定。

14.简答题中如果要求答概念之间的关系,要对概念本身进行解释吗?答:需要。

15.据以往情况,失分最多的是哪种题型?答:论述,原因是偏题②、解释不足。

16.字写得不好会影响分数吗?答:能辨认就行,但写错别字(如“辨证”、“予盾”、“感情认识”、“资产主义”、“剩于”、“龚断”)会有影响。

17.可以表达个人异见吗?答:考试只检验你对他人观点的掌握(非相信)程度③。

18.旷课影响总分吗?答:按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每次扣2分或取消考试资格,因请假而缺课不扣分④。

19.对重修、毕业班及延期毕业的同学照顾吗?答:无,希坚持,勿只选不上,对有望保研者也不照顾。

20.据以往情况哪些专业分数低?答:工科专业、市场营销,希后来者改进。

21.能否给工科生以照顾?答:不会,和文科生一起上课,不能有两个标准。

22.考场有好几个,怎么分配?答:见“内容总纲”中的“考场安排”。

23.都做了,分数这么低?答:这是考后常问,可能偏题了,建议核对教材或与其他同学交流⑤。

24.如果对分数有疑问,可以申请查卷吗?答:可以,时间是下一学期头两周⑥(即补考前)。

25.考试成绩在总分中占多大比例?答:60%。(各学期不及格情况见微信公众号已发信息)

26.成绩在考后多少天公布?答:如果试卷有300份,约需10天(不含监考时间)。

27.补考的题型、难度有变化吗?答:可能不一样⑦,准备参加补考者要提前网上报名。

28.补考时间?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办统一安排和通知,密切关注,不迟到。

29.补考计分?答:以卷面分直接作为总分,不折算,至于是否在档案上有“补考”记录,咨询教学办。

30.谣言(收集更新中):旷课两次就要被取消考试资格,作业不及格考得再好也没用……

①如“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题,要点只有两个,解释就要多些,而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经济全球化效应和后果”这类要点多而细的题目,解释可少些。

②如将“辩证法”答成“唯物主义”,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成“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答成“第二次飞跃”,将“飞跃的必要性”答成“飞跃的条件”,将“商品经济”答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后果”答成“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答成“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③如果你不同意教材的观点,可以在前面写上“教材认为”。

④缺课达1/3(不停课的情况下6次)者,不允许参加考试和补考,成绩以零分计,但到课者不加分。

⑤还想想有无答错、答得不全、语句不通、作业分低、旷课,按其他教材(含旧版教材)的内容答题分数也有可能受影响(任课教师手中无其他教材)。

⑥如果是补考,查卷的时间是成绩公布后的两周内。若要查卷,直接到人文学院教学办公室拿申请表。

⑦补考缺少期末整体复习氛围,且无平时成绩,希望参加(只能在紧接着首次期末考试的下一学期参加,期末缺考者和因缺勤被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者尽早利用假期静心复习(若补考仍未通过,接下来重修可能与实习、考研、找工作发生冲突,处境被动)。补考通过后,已选课者若放弃重修,要及时申请退课,否则要被管理(对补考没有十分把握者要预先选课,以防不及格后无法补选)。

10.期末考试试题一套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仅供参考,
教材和考题均处于更新中,
不要死磕旧题不看书)

(08法学、广告、汉语、英语、
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点名册上学生人数:337)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6分。只有一个选项是对的,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空格):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是____。
①社会主义学说
②自然科学
③政治经济学
④哲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是____。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矛盾观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与时俱进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
①运动
②存在性
③结构性
④客观实在性

4.下列关于意识能动性的选项中属于不正确的是____。
①与本能没有关系
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有目的性
④能指导实践,改造现实

5.描述事物发展状态的规律是____。
①对立统一规律
②质量互变规律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前三项所指的所有规律

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____。
①诡辩论的观点
②经验论的观点
③旧唯物主义观点
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____。
①活动的经济效益
②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④商品的价格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指____。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____。
①生产力
②社会基本矛盾
③革命
④阶级斗争

10.集中表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是____。
①《共产党宣言》
②《资本论》
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④《德意志意识形态》

11.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____。
①必要劳动
②剩余劳动
③抽象劳动
④具体劳动

12.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____。
①它们物质形态的不同
②它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③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④它们是否体现剥削关系

13.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____。
①个体资本所有制
②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③法人资本所有制
④国家资本所有制

二、多项选择(每个2分,共10分。至少有两个选项是对的,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空格):

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有____。
①黑格尔
②圣西门
③斯密
④傅立叶
⑤欧文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_。
①矛盾
②发展
③质量互变
④辩证的否定
⑤联系

3.实践的属性有____。
①能动性
②社会性
③直接现实性
④历史性
⑤相对性

4.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____。
①近代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现代剩余价值的生产
③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⑤原始剩余价值的生产

5.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主要阶段有____。
①购买阶段
②生产阶段
③停产阶段
④储存阶段
⑤售卖阶段

三、判断分析(每题8分,共24分。用“正确”或“错误”进行判断,不得写“部分正确”或“部分错误”;判断之后须简要说明理由;判断错误整题零分。若觉得题距过小,将字写小些并利用左右空白):

1.根据对世界存在方式问题的回答,可将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别。

2.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不一致。

3.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人类已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

四、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对每一要点都作简要解释。若觉得题距过小,将字写小些并利用左右空白):

1.认识过程为什么是反复和无限的?

2.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五、论述(二选一。20分。如果两题全答,以对第一题的解答来判分;要求对每一要点都作详细解释,但不要堆砌无关观点):

1.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不用答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② 2.① 3.④ 4.① 5.② 6.④ 7.② 8.④ 9.④ 10.② 11.③ 12.③ 13.①。

二、1.②④⑤ 2.②⑤ 3.①②③④⑤ 4.③④ 5.①②⑤。

三、1.答案要点(参见2010版教材第28、29页):错误。(2分)对世界存在方式问题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观点,(2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两种解答。(2分)该命题错误地将两种划分依据弄混。(2分)2.答案要点(参见2010版教材第153页):正确。(2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3分)虽然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3分)3.答案要点(参见2010版教材第261、262页):正确。(2分)必然王国是指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即人们在掌握客观规律之前盲目受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即人们在掌握客观规律之后自觉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境界。(3分)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科技大发展,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大部分场合达到预期的结果。(3分)

四、1.答案要点(参见2010版教材第70、71页):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在主观方面受到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限制,在客观方面受到科技条件、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5分)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远没有完成。(5分)2.答案要点(参见2010版教材第220页):经济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重点发展重工业,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3分)在所有制结构上相应采用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3分)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2分)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1分)和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1分)(注:只有要点,未加解释的扣一半分)

五、1.答案要点1(详见2010版教材第113—115页):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分)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3分)具体地说: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5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5分)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阶级斗争和改革),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5分)2.答案要点2(详见2010版教材第205—207页):一方面,和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5分)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5分)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5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5分)(注:只有要点,未加解释的扣一半分)

(注:关于需要解释多少的问题,见“资源下载”中的“考前常问回答”。另外,允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没有必要和教材一字不差)

实际答题情况分析

1.本次考试题型与上次考试一样,试题难度小,考的都是基本知识,没有超出教材以及课堂讲授范围,客观题分数比例为36%。考试成绩和上次考试差不多,论述题上失分者众,突出表现为只有简单的几个要点(而且不全),未作解释;市场营销专业的不及格率比较明显。2.各题难—易顺序为五-四-三-二-一。3.最高分获得者是08级行政管理专业的蔡敏仪、国际金融和贸易专业的张瑞路同学(92分)。

11.考场是如何安排的?

一个教学班(如周一班)的考生可能要被分到几个考场,可任选其中一个考场,但不要到其他教学班考场。注意分别,不要走错。

12.如何申请查卷?

无论及格或不及格都可以申请查卷,一般要求在下个学期头两周(即补考前,如果是补考,查卷的时间是成绩公布后的两周内)进行,因为在期末卷子多提交成绩晚,学校即将放假或已经放假,而如果时间长了,教师会忘记自己是怎么阅卷的,当然,如果你非常着急或突然想起来要查卷,不受时间限制,任课教师无权也不愿作任何限制。申请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到教学办拿申请查卷表,填写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分数、查卷理由,然后交领导签字。申请之前无需通知任课教师。

如果怀疑任课教师阅卷的公平性,可以向学校申请全面审查。

13.补考是在什么时间?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办公室统一安排和网上通知。预先在网上报名,然后密切关注通知,看准时间不迟到。通知可能会有变化,任课教师不负责转发通知。

14.参加补考者要预先选课和报名吗?

两者都要,因为补考时选课系统已经关闭,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还是预先选上课,补考通过后再申请退课,否则任课教师不同意补选。

15.对教学有意见怎么办?

在网站“留言”区留言或直接向学校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