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课”遭遇尴尬和无奈

学生:“思修课打100分,用人单位就会要我吗?”

在黑龙江大学的一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记者发现,很多同学宁可和同学在最后一排挤一把椅子,也不坐在第一、二排的空座上。记者邻座的男生说:“其实今天上课很多同学都是来‘探行情’的,知道老师上课是否爱点名、考试是否愿意抓补考等等,了解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决定下堂课来不来了。”记者问到考试怎么办,这位同学说:“考试前几堂课,老师会给我们划重点题,到时候一背就能及格。”

这堂课已经过去十多分钟了,记者看到三个女同学从后门走进教室,刚坐下来就不住地问:“这老师喜欢点名吗?考试严不严?”了解完“行情”之后,这三个女生连课本都没拿出来,就开始刺十字绣。

连日来,记者分别在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上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两课”课程,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而是看外语书、听录音机、甚至睡觉。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上,记者发现课还没结束,就有十多名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有很多学生在上课前就准备好了诸如《四级词汇必备》等书,有的同学带好耳机,上课铃声一响,马上开始听CD。有个女生坐在第三排,整整一节课就专心地刺十字绣。

黑龙江大学的一学生说:“‘两课’中的大部分课程,我们在初高中都学过,只有《法律基础》是新知识,我们还算愿意听,其余的我感觉就是重复、‘劳民伤财’。”

“我们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工作,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看我的专业课成绩,会看我有没有外语四、六级证书,没听说哪个单位会问学生‘两课’打了多少分的。我‘思想品德修养’打100分,用人单位就会要我吗?”这个学生最后说。

“两课”讲成大杂烩,学生却听得兴趣盎然

当前,如何上“两课”成为很多老师非常苦恼的事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吸引学生听课,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随意讲笑话,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随意发表一些个人言论,有的则不惜将课堂变成“大杂烩”。

一位“两课”老师谈到学生请假不上课问题时说,“你们不用到辅导员那里开假条,直接和我请假不来就行,有点成就的人谁没逃过课啊?我认为循规蹈矩、天天来上课的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好学生!”

这位老师听到同学的议论又说:“这世界不公平,所以我也是主张不平等,你抢劫100万没被警察抓到就还是自由人,抢1分钱被抓也是倒霉,所以我不常点名,但我若点一次名你没来就算你一学期都没来上课,考试你就别想及格。如果你这一学期在我点名这天来了,那在我这里就算你一学期都来上课了,大家不要觉得不公平。”

在哈尔滨市另一所高校的一堂《邓小平理论》课上,记者发现这是所听的几次“两课”中课堂纪律最好的一堂,“搞副业”的学生很少,课堂上还时常爆发出笑声。

这位老师用了一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了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一些最新消息,以及一位领导人的爷爷、叔父、表姐妹等的故事。

第二堂课,这位老师由“做领导人,是否因为有些人的家族有伟人气质”说到“龙生九子,九子皆不同”,接着他又很详细地讲述龙的九个儿子的传说,并且在黑板上分别画下了龙的九个儿子的形状,记者邻座的学生因此评价:“这老师真是不该讲‘邓论’,该去讲‘博学’课。”

老师由“九子皆不同”联想到了“烽火戏诸侯”的史说,接着又由“狼烟”讲到现代通讯工具,把自己用过的手机品牌、价格跟同学讲了一遍,最后仅利用二十分钟讲了“三个代表”形成的条件。

一个学生说,这个老师每次讲课都这样,只用一点点时间讲课程内容,但与别的“两课”相比,他们还是愿意听这位老师讲课,因为他讲的内容吸引人,我们也不担心到最后老师讲不完课程,这些东西我们在初高中都学过了。

老师:讲“两课”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已教了20多年“两课”的刘会民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各高校学生对“两课”不接受的尴尬境地,让老师很难教,他们讲课时相当尽力,时刻琢磨着如何能放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新材料、新电影,但课堂的效果并不十分好,课堂上依旧是干什么的都有,每学期也有几十名学生重修,有些重修的学生竟然连考试的日期和考场都不十分清楚。

刘会民说,“两课”老师因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上,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两课”老师李忠艳也说,上“两课”太累了,心理压力也大,备课时连开场白说什么都得想好,因为有些学生在没见到老师前就对这课产生了抵触情绪,上课时干脆带着其他课外书来,老师要靠自身讲课魅力吸引学生。

采访中,很多老师都向记者诉苦:现在学校都是由学生给老师“打分”,因为学生对“两课”有抵触情绪,所以他们给老师打的分数都很低,从考核老师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不敢太管学生。很多老师说,学生给“两课”老师评的“良”就相当于专业课老师的“优”。

教师建议:“两课”必须动大手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今年就“两课”存在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由于课程内容重复、教材陈旧,导致教材利用率低,理论深度也不够,而教学中还缺乏实践的环节,导致实效性不强。此外,很多老师认为“两课”课程设置并不合理,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两课”考试形式和方式陈旧,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反感的。

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的有些高校做了大胆尝试,把“两课”平时考核分定为40分,期末考试分为60分,把教材作为参考书,将要讲的知识变成专题讲座,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爱上“两课”的现状,所以每学期仍有一些学生要重修“两课”。

采访中,一些老师提出,“两课”教学体系必须动大手术,进行整合重组;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两课”基本教材、电子版教材、多媒体软件提高教学效果;建议精简合并“两课”现有的教学内容,减少“两课”的课程门类,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大型主题报告的形式完成。

一位老师说,“两课”实际上就是一门“公共理论课”,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就达到目的了,大多数学生都也不从事专门的研究,所以没有必要了解得过于精细。“两课”应着重解决学生现存的一些思想问题,建议开设一些“两课”的辅助公选课,如心理学、就业指导学、中国史等针对性相对强的一些课,让学生感兴趣,让老师好讲。

为了解决“两课”实践和理论问题,有些老师建议,“两课”教学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使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可以有机结合,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的老师可以从一线的学生工作干部中产生,他们熟悉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讲课内容更有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建立一个“两课”教育教学的网站,占领“两课”的网络阵地;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采取邀请知名相关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像《政治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应该增加其实用性,更加贴近生活。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黑龙江频道记者 胡国香、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