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分析

美国大学是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美国对大学生是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的?这是国内许多大学生、“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仅以自己在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Champaign)亚太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的亲身经历和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涅狄克大学进行调研的情况为实证材料,对美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一简单介绍并且对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异同作一比较分析。一、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设置之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称为政治课,或简称为“两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1957年,我党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但是,目前有些大学生、大学教师乃至高校领导对“两课”教育不理解、不重视,甚至存在着模糊认识。例如,有些大学生把“两课”视为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副课,并想方设法逃课;有些大学教师(特别理工科教师)把“两课”与专业课对立起来,认为“两课”挤压了专业课,主张尽量减少“两课”课程学时,甚至主张把“两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高校领导对“两课”和“两课”教师不重视,对“两课”投入少,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并且把“两课”教育与“素质教育”人为对立起来,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淡化“两课”,使“两课”和“两课”教师在高等学校边缘化。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外,主要的思想认识论根源有二:其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绝对对立起来,把“两课”看作单纯的政治课、意识形态课,而否认其内在的科学性;其二是拿美国作为挡箭牌,认为美国大学没有政治课或德育课,但美国却是世界上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这实际上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又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高度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是建立在其科学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才化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认识中国革命、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规律和逻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当代特征及其历史命运,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五门政治理论课程既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又具有严格的科学内涵和强烈的时代色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既是德育课,又是智育课;既是政治课,也是文化课;既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德育素质的主渠道,又是大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其次,认为美国大学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政治课或德育误实际上是对美国大学教育的误解。在美国,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政治课”、“德育课”或“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些概念,但无论是公立大学(州立大学,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设置有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课”或“德育课”。美国虽然是一个多元化、自由化的国家,每个学校设置的“政治课”、“德育课”体现出完全自主和多样化的色彩,但一般说来,每个大学都设置有3—5门思想政治课(如: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和3门左右的思想品德课: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等;如果将中国和美国大学的政治课程做一简单类比,便可以看出:美国大学上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中国大学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国大学上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国大学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美国大学上美国历史,中国大学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之前上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美国大学上美国与世界,中国大学上当代政治与经济:美国大学上公民与法、职业道德、社会研究课,中国大学上法律基础、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课。

另外,美国大学也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学习。笔者是受美国费曼基金会的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研究的,同期还有来自国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的其他14名访问学者。费曼学者基本上都是国内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并且有的访问学者本身就是国内研究美国历史的专家,应该说对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不陌生。在访问研究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每一位访问学者都必须每周三下午进行“政治学习”,由该项目的协调人惠勒博士(Dr. Joanne E. Wheeler)给我们讲授“美国历史和文化”课,而且绝对不允许我们缺席或请假,比我们国内许多大学周四下午的政治学习的要求严格得多。因此认为美国大学和大学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学习的看法是不真实的。二、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方法之比较分析

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设置却都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只不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第一,两国大学都注意利用课堂教学向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美国大学向大学生灌输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而我们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资本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我们则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美国大学向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灌输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灌输,即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专题在课堂上向大学生灌输美国国家所提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美国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相关的职业道德;二是间接灌输,即采用研讨会(Seminar)、辩论会、看表演和录像、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二,美国大学的政治课与专业课、人文课不严格区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并且注重其实效性。除了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美国大学还特别强调把德育目标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之中,尤其重视通过美国的历史和地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道德渗透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道德素养结合起来。美国大学要求大学生对每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即要求大学生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回答二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而中国大学习惯上把政治课与专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分开,表面上看是强调政治课、德育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当然对于政治课、德育课的特殊性尤其是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下日实际[往往容易给大学生造成误会,似乎政治课的科学性、学术性不如专业课、政治课缺乏人文科学底蕴。从而使得许多大学重智育而轻德育、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第三,美国大学的政治课和德育课的具体课程设置基本由各大学自主决定,月日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他们不重视系统的、灌输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教育,从而使学校的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处在一种多样化、比较轻松疏散的状态中。但是,美国大学和大学教师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且重视渗透式的间接教育方式,强调实践教学和寓教于乐。一方面,他们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各种服务之中,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渗透到大众传播和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例如通过参观访问、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转化为自己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而我们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都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划,从大纲、教材、课时都统一规定,学校缺少自主性,课程缺少丰富性和张力。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课堂讲授多、灌输多,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去体验品味,然后内化为主体的内在自觉的少。虽然教育部和许多大学领导也呼吁和强调“两课”和“两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一般号召和形式主义的多,实际效果少。从总体上讲,“两课”教学的时效性不高。

第四,美国和中国都注重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美国各地有种类繁多、大少各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服务良好、深人浅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基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比比皆是,从联邦、州到市县、镇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肯花本钱投资建设。这些场所既集中反映了美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又是向大学生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给中国大学生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在参观访问过程中也在无形之中接受了教育:另外,中国和美国大学的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都比较多,但是中国大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活动以党团组织和活动为主体,而美国大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活动是以兴趣社团和小组为主体。

第五,在美国,宗教教育实际上履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特殊职能。美国早期的德育教育、思想教育曾经以《圣经》作为参考书、宗教的劝告和戒律是当时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但之后,民众的宗教信念开始分崩离析,宗教力量明显减弱。1875年芝加哥禁止在公立学校讲授《圣经》,1947年美国禁止在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1961年又禁止学校做祈祷。但这井不是说学校德育与宗教没有关系。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中,宗教仍然履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重要职能,许多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范均出自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以至美国许多人把德育等同于宗教,把思想教育等同于接受宗教教育。

今日美国,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处处为校外宗教提供各种条件,并且允许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不同宗教派别(主要是基督教内部各种派别)的教堂散落在大学校园里,宗教组织非常活跃,活动连续不断,且形式多样化。有的大学还设有教士、牧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还有专门向外国留学生传教的专职牧师。例如,我在美国做访问研究的伊利诺大学厄伯纳—香槟分校就是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大学城,厄伯纳—香槟市有10万居民,伊利诺大学教职员工就有5万,居民中基督徒在75%以上,散落在大学城的教堂不下80座,真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各种教会、教派和牧师们对我们进行“轮番轰炸”,邀请我们参加各种“查经班”。我们这些费曼访问学者(Freeman Fellows)的许多周末就是在教堂或牧师家里度过的,许多牧师和基督徒都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他们用车接送我们到教堂或他们家里参加各种“圣经”(Bible Study)班,免费为我们提供晚餐,并且在生活上给予我们许多帮助。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我们信仰上帝,成为基督徒。许多中国留美学生、学者都为美国牧师的敬业精神所惊讶、感动和钦佩。并且感叹:如果我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美国牧师那种敬业精神,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可能要强得多。美国大学的政治学习是在周末休息时间在教堂进行,大家是主动、自愿参加;而我们的政治学习是占上班时间进行,且许多大学实行有偿服务(政治学习给钱),许多人还不愿意参加。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学习的有效性,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武汉大学 袁银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4》,万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