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31 说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我想起了某些厂家睁眼说出的瞎话。如果说一个人说“我是人”是在说一句正确的空话的话,那么他(她)说“人就是我”就是在说一句荒谬的大话。如果说“好空调,格力造”是无耻之言的话,那么“维生素就是21金维他”就是无耻到极之言。将此类无耻的瞎话拿到媒体上广而告之,破坏了人们说话的逻辑,影响了人们的正常思维。为“纯洁”语言环境,应当号召广大消费者群起而“骂”之。(41)
2004.11.21 我的母亲已经是人生道路上的老旅客了,风雨几十年,她见证了身边人和事的变化。|今年她没有对我说多少话,但有三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两句是她在我春节回家时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的人不穿打补丁的衣服了。”我的母亲这一代人是穿打补丁的衣服长大的。那时候,家家有针线篮,里面装的东西除了有针、线外,还有顶针、黄蜡、锥子、剪刀,甚至还有破布条。针大小兼有,线粗细皆备。穿针引线是妇女的基本功。我小时候也穿过打补丁的衣服,我还看到有的人穿的衣服补丁有十几块,好似和尚的百衲衣。现在的人不穿这种衣服了,衣服不小心被划破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口子,也被弃之不用了。何止是这样,一件衣服,刚买不久,完好无损,只是觉得不怎么好看了,照样淘汰不用。母亲现在也不穿打补丁的衣服了,不过她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不穿破,她舍不得放下。第二句话是:“现在的人不存东西了。”在我小时候,母亲喜欢留存东西,破衣服舍不得扔,破麻袋舍不得扔,破纸盒也舍不得扔。一管牙膏用完了,皮要放进抽屉;一瓶酱油用完了,瓶子要靠在墙角。我们做子女的总是不理解:“这种东西究竟有什么多大用处呢?既难看,又占地方。”但我们的母亲一如既往。现在,母亲这个习惯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一碗菜,已经吃了几餐了,甚至已经变味,也舍不得倒掉。不过,母亲年岁大,见识却没有我广。9月份,她第一次出远门,来珠海玩,她觉得珠海这个地方太热,但到处都是花草,而且好多房子都是新的,跟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在她要回去的时候,我强烈要求她坐一次飞机,再增加一点新感受。在候机厅,母亲透过玻璃窗看见一架刚降落的飞机在地面滑行,飞机停止后,机场工作人员立即开动一种扁平、宽大的车辆去飞机下面。这种车辆很神奇,不仅能往前走,而且能垂直升降。工作人员通过它很快就登上高高的货舱,将行李取下。“现在的人真聪明。”母亲由衷地感慨。她第一次近距离看飞机,而这种车辆她更是从未见过。我说还有更神奇的东西她没见过呢。“这些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我告诉她,有人在专门研究这个,他们就是吃这行饭的,他们在相互竞争。“怎么想到的呢?”|我的母亲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她知道事物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虽然她不知道矛盾是何物。(42)
2004.11.25 “就事论事”这个词有两个似乎相反的含义。第一种意思是: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仅就事物的表面现象作评论;第二种意思是:不随便联系到一些无关的事物,按照事物本身的情况来评论。前一种是我们应当摒弃的做法,而后面一种则是我们应当加以提倡的。我今天想谈的是第二种,我认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举例来说,一名职员不小心打碎了一只暖水瓶,公司领导责备他:“毛手毛脚,一只水瓶都管不好。”从领导说话的语气可以察觉其话外音:“小事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能力?”职员心里想:“你就没做错过事?”这位领导把职员整个地给否定掉了,两人关系由此僵化。这种事如果再发生几次,必然导致以下结局:职员主动辞职或(和)领导将职员开除。再举一例,一名学生写错了字,如果他(她)的老师很生气,说:“连字都写不好,还能有什么出息?”学生肯定会不服气:“你以前就没写错过字?”。这位老师不仅否定了学生的现在,而且否定了他(她)的将来,双方从此对立。由此可见,在发现身边人的言行有过失时,千万要按捺住自己的性子(很多人都有此类性子),不要以偏概全,否则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冲突,导致矛盾升级。去年新买手机时,我挑了一个别人不要的号码,其尾号是“9464”,我想让它不时地提醒我在与人交往时做到平心静气,就事论事。(43)
2005.03.03 哲学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它要探讨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穷尽无限宇宙的问题:我们无法达到无限,如何知道其本质?比如讲,你说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你观察过所有星球?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说,自有形而上学以来,哲学家试图把握世界的整体,但由于我们不可能对整体的世界有任何经验,所以实际上不可能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知识。康德说的有道理,但由此走向不可知论却是错误的。实际上,具体科学也有这个问题,你能说生物学已经穷尽了天下所有植物?你能说人类学已经穷尽了地上所有民族?如果具体科学家就这个问题嘲笑哲学家的话,那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虽然这些具体学科也存在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就某类事物变化的共同规律发表意见,而且它们在多次指导人类的实践中获得了成功。道理何在?我想这要用辩证法来说明。我们知道,个别包含一般,这意味着,只认识了部分事物,就有可能概括出一般,部分事物的一般有可能就是整个事物的一般。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个别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要想知晓一般,最好的方法是穷尽所有个别。人类只能知道有限,却想知道无限,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发展中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人类只能是凭借有限的个别去推知无限的一般。这样做,有发生错误的可能,但也肯定会有很多次的成功。下面我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夏天,有一个卖西瓜的要进一批货——一卡车西瓜,按照惯例,他要验货,验货最好的方法是将西瓜一个个打开看,但这样做不行(虽然和穷尽宇宙不同,他有能力做到),因为西瓜一旦打开就不好存储和出售,而且时间不允许。怎么办?只能随机打开几个来验一下,如果发现这几个西瓜是好的,那就全部买下。几个西瓜是好的,并不代表所有西瓜是好的,零卖西瓜的人在一个个地销售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次品。如果没有发现,他可以继续到原地进货,如果发现了,他会在下次进货时和原供应商交涉,或者换一个地方进货,而不是以后就不做买卖了。道理很简单,只有这样做,他才有可能挣到钱,虽然可能有损失;如果因为可能出现判断失误而不经商的话,他就肯定一分钱也得不到,虽然肯定没有损失。以偏概全是我们常犯的错误,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这么做。(44)
2005.03.09 关于宗教的三段对话。对话一:“你信教吗?”“我不信,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你怎么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上帝?”“根据我过去的经历来判断。”“你的经历是不是有限的?”“确实是这样。”“既然是这样,你怎么知道整个世界都没有上帝存在?”“……”对话二:“你信教吗?”“信。”“你怎么知道有上帝存在?”“我也不敢肯定有,但你也不能说肯定没有。有这种可能性。”“既然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要信?”“不信白不信,也许真的有来世呢?反正信教也不会失去什么。”“……”对话三:“你信教吗?”“信。”“你怎么知道有上帝存在?”“我也不敢肯定有,但你也不能说肯定没有。有这种可能性。”“既然是不确定的,你为什么要信?”“不信白不信,也许真的有来世呢?反正信教也不会失去什么。”“话不能这么说,宗教,包括一神教,不止一种,假如你信上帝的话,你就有可能得罪菩萨和真主,反之亦然。你到底信谁呢?”“确实不好选择。”“所以不仅有不信白不信,还有可能信了也白信,甚至信了不如不信。”“……”(45)
2005.03.18 讲到时间的本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对恋人,某次会面,为浪漫起见,他们在商定下次见面时间的时候约定不看表,而是看草。方法是找两根一样长的小木棍,一个持一根。然后去观察一棵小草,等到小草长到木棍那么长的时候,它们就再次见面。两人分手后,男青年估算小草成长的速度,本应该过几天再去量小草,但为确保万无一失,还是每天都要去看一次。有一天,大雨倾盆,他冒雨前往,生怕小草在雨中突飞猛长,超越界限。还好没有。但那天晚上,他没休息好,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担心。他想,要是天下雨,而自己又睡着了,那可怎么办呢?第二天,他干脆在小草的旁边搭了一个棚子,吃住在小草的旁边。女青年的情况也是一样,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在同一时间去观察小草,所以没有相遇,但在同一天,她也去搭棚子,于是他们提前见面了,一直到小草长到棍子那么高。上面的故事是我胡编的,但世界之大,历史之久,无奇不有啊,说不定还真的发生过呢。(46)
2005.03.18 桃花谢了,还会再开吗?不会的,谢了就谢了,不会再开了,新开的已经是新一年的花朵了,虽然仍叫花,但主语已经不同了,所以,朱自清在写《匆匆》时一开始就犯了错。如果桃花谢了还会再开的话,那么日子去了就会再来,今年有桃花,明年也会有桃花,我们不仅有今年,还会有明年,即使地球毁灭了,日子还会有,虽然可能与人没有关系了;如果桃花谢了不会再开的话,那么日子去了就不会再来,今年是今年,明年是明年,它不会是今年的简单重复。朱自清看不到日子和事物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桃花的开放和日子的流淌分开来理解,这是他犯错的关键所在。从“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错误前提出发,自然不能理解“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正确的的理解应该是:既然桃花开了不会再开,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答案应当到“桃花谢了为什么不会再开”中去找。当然了,朱自清是用散文的笔调记述自己的生活感受,不是在论“时间的本质”,我们不必和他字字计较。(47)
2005.04.09 善和恶是一对矛盾,善与恶的较量推动了道德的完善,甚至是历史的进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说,罪犯生产罪行,即生产恶,但罪犯不仅导致了司法的建立和完善,而且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让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小偷,锁是否能达到今天的完善程度?”“如果没有伪造钞票的人,银行券的印刷是否能象现在这样完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连世界市场的形成,都与国家的犯罪有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认为他对道德的看法肤浅、贫乏,根本无法与黑格尔相比。例如,关于善恶对立的研究,费尔巴哈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而黑格尔却说:“有人认为,当他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恩格斯对此的评论是:“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尊崇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70多年后,中国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述了同样的思想:“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看来历史上被认定的“恶”不一定是真的恶,即使是真正的恶,也要看到其反面的推动作用。不过,承认恶的历史作用,不是鼓励人们去怂恿恶,恰恰相反,与恶交锋,善才能得到完善,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才能得到体现。(48)
2005.04.14 “某某某是当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某某某是最当红歌星之一。”“某某书是今年最畅销书之一。”这些说法我们已经听得够多的了,已经听习惯了,但这种“最……之一”的说法严格说来是不对的,不符合逻辑,道理很简单:既然是“最”,就不可能是多,而“之一”存在的前提正是多。我觉得出现这种说法有两个原因:第一,有些“最”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哪一个国家的面积最大”,它的答案确定无疑,但有些“最”究竟属于谁却不好判定,比如“谁百米跑得最快”,由于要用来比较的对象的范围太广,无法确定答案,再比如“哪座城市最适合人居住”,由于对依据的标准意见不一,答案也很难确定。第二,与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有关。人人都想争先,想当第一的心理很正常,不过要真正攀上“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山外有山,所以难上加难。有的人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一些成就,但离“最”还是有一段距离,他(她)知道还没有当上“最”,但实在是等不及了,于是在记者的吹捧下当上了“最……之一”,虽然不是“唯一”,毕竟有了“最”,于是当事人满意,读者愿意看,写报道的人自然也高兴,于是皆大欢喜。而且不仅你是“之一”,我也可以是“之一”,于是圈子里的人都乐意,真是有词大家用,有饭大家吃。上述原因中,第一个是次要的,第二个是主要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即使很难判定谁是第一,我们完全可以用“著名”、“较红”和“很畅销”等词来表示,没有必要创造一个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的错误概念。(49)
2005.05.03 上周我们讲到实践的能动性,以前我们讲过意识的能动性,以后我们在讲认识的本质时还要说到能动性问题,这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后两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说明。意识的能动性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认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说明。现在我把三者放在一起说一说。人的能动性和动物的本能相对应,那么本能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无目的性。本能是先天的,它是生物在漫长进化中获得的,是生物的生存之道。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儿飞翔等。既然是先天的,也就意味着在活动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也就不知道该怎样做,即活动也是无计划的。无目的、无计划性决定了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什么叫“被动地适应自然”?我给大家举例说明一下,如冬天来临,气温下降,动物们有的脂肪增厚,有的冬眠,有的要南飞,方式方法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主动地去改变环境,使环境变得适合自己生存。当我们处于幼儿阶段时,我们就活在这种状态。人是动物,也有一些本能(我们的祖先猴子就有非凡的在树上攀援的能力),比如看东西,行走等。和其他动物一样,本能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本能来讲,人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其他动物,但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和其他动物本能上的区别,而在于能动性。那么能动性意味着什么呢?和本能相对,能动性意味着目的性和计划性,意味着主动地去改变周围环境。黑格尔在《小逻辑》绪论中说:“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由于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做什么。”目的性和计划性非先天而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一个人做事有目的、有计划,表明他(她)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多多少少知道某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他(她)知道对具体的对象来说什么样条件的改变会导致什么样结果的出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行动有目的、有计划也就意味着能够主动地改变环境,使环境朝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向变化。冬天来临,气温下降,人的脂肪也能增厚,但人还可以生暖气、开空调,用自己不变、让空气改变的方式来度过冬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随着科技进步,人类会越来越多地依赖后天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对本能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少),虽然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我们都得以本能的存在作为前提。(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