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4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种:科学、哲学和神学,认为科学讲的是确切的知识,神学讲的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而哲学介于两者之间。这种划分是有道理的,我发挥一下:科学最具体,可证性强,宗教最抽象,可证性弱,哲学位于两者之间。人们对科学感兴趣,因为它实用,虽然对神学感到神秘,但因为它涉及人的终极命运,所以对它敬畏,唯有哲学处境尴尬,人们认为它可有可无,感兴趣者寥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们探索哲理,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不为实用,不为娱乐,只为智慧本身,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闲暇。他说:“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亚里士多德还在《政治学》第七卷中说:“勇毅和坚忍为繁忙活动所需的品德;智慧为闲暇活动所需的品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99页)在一个为基本生活奔忙的时代,人们吃了饭有事要做,有闲暇者无几。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讲辞中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补充:有闲暇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哲学的功用是虚用,缓慢而不显著)(121)

2016.11.23 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在《论人的尊严》中说,他要钻研所有哲学大师的著作,细读所有书页并熟知一切学派,甚至不略过任何一个注释。这个任务是完成不了的,即使他早出生一千年并且长寿,不过皮科强调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除非首先熟知每一学说,否则,一个人不可能正确地从中选择出他自己的学说。”(同上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就此盘点一下自己已全文精读的部分书目(含前言、附录、后记和注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古印度的《奥义书》,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 神谱》,《奥德赛》,《伊利亚特》,维吉尔的《牧歌》、《埃涅阿斯纪》,《巴门尼德著作残篇》,《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自然与快乐》,恩披里克的《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柏拉图全集》(4卷),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政治学》、《物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灵魂论及其他》、《雅典政制》,奥勒留的《沉思录》,《爱比克泰德论说集》,西塞罗的《论神性》、《国家篇 法律篇》、《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斐洛的《论凝思的生活》,塞涅卡的《强者的温柔》,琉善的《哲学文选》,德尔图良的《护教篇》,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波爱修斯的《神学论文集 哲学的慰藉》,《安瑟伦著作选》,阿奎那的《论存在者与本质》、《论自由意志》、《政治著作选》,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弥尔顿的《失乐园》、《论出版自由》,皮科的《论人的尊严》,伊拉斯谟的《愚人颂》,布鲁诺的《论原因、本原与太一》、《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蒙田随笔》,帕斯卡的《思想录》,霍布斯的《利维坦》,培根的《新工具》、《新大西岛》、《论说文集》、《学术的进展》,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哲学原理》,狄尔泰的《哲学通信》,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笛卡尔哲学原理》、《知性改进论》,普芬道夫的《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上下)、《政府论》(上下)、《自然法论文集》,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西利斯》、《哲学对话三篇》,休谟的《人性论》(上下)、《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政治论文选》,孔狄亚克的《人类知识起源论》,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纲要》,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探本》、《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实用人类学》,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伦理学体系》、《自然法权基础》,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布鲁诺对话:论事物的神性原理和本性原理》、《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上下)、《逻辑学》(《小逻辑》)、《逻辑学》(上下)、《法哲学原理》、《精神哲学》、《历史哲学》,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基督教的本质》、《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上下》、《罗马盛衰原因论》、《波斯人信札》,《狄德罗哲学选集》,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霍尔巴赫的《袖珍神学》、《自然的体系》、《自然政治论》、《健全的思想》,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神义论》、《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罗素的《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人类的知识》、《心的分析》、《意义与真理的探究》、《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宗教与科学》、《权威与个人》、《数理哲学导论》、《逻辑与知识》、《我的哲学的发展》、《幸福之路》,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科学与近代世界》、《自然的概念》、《观念的冒险》,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上下)、《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看这个人》、《快乐的科学》,赫尔德的《反纯粹理性》,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施莱尔马赫的《论宗教》,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时间与自由意志》,孔德的《论实证精神》,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真理的意义》、《多元的宇宙》、《彻底的经验主义》,席勒的《人本主义研究》,杜威的《经验与自然》、《哲学的改造》、《民主与教育》,胡塞尔的《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纯粹现象学通论》、《第一哲学》(上下)、《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现象学的方法》,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林中路》、《路标》、《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物的追问》、《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面向思的事情》、《形而上学导论》、《演讲与论文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片段》,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蒯因著作集》(第四卷),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波普尔的《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历史主义贫困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伊尔阿本德的《反对方法》,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上下),罗蒂的《哲学和自然之镜》,霍尔特等的《新实在论》,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如何以言行事》,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马赫的《感觉的分析》、《认识与谬误》,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价值》、《最后的沉思》,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什么是所有权》,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巴枯宁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道德情操论》、《哲学文集》,《李嘉图著作与通信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要义》,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泰戈尔的《人生的亲证》,罗尔斯的《正义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上下)、《旧制度与大革命》,《雪莱政治论文选》,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选集》,《圣西门选集》(第一卷),《傅立叶选集》(第一卷),《欧文选集》(第一卷),勒鲁的《论平等》,哈林顿的《大洋国》,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卡贝的《伊加利亚旅行记》(上下),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进化论与伦理学》,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下)、《理性的毁灭》、《民主化的进程》,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普特南的《理性、真理与历史》,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卡尔的《历史是什么》,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上下),《爱默生随笔全集》,张东荪的《认识论》、《科学与哲学》、《理性与民主》,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122)

2016.12.07 如果我一周有三次课,请大家优先考虑上第二次的课,自我感觉第二次讲得最好。(123)

2016.12.27 和众多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一样,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1922—1996)反对“符合论”的真理观,他认为与所谓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相契合这种观念原则上是虚幻的,相应地,把科学发展视为逼近“真相”也是错误的。(参见《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他认为,科学革命就是范式转换,即一个转化为另一个,范式体现在不同的概念、观察以及仪器的应用中,是某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在一段时期内共同遵守的模型,不同范式相互之间不可通约,即不可比,所以科学的发展不存在什么预先固定的目标,而是不断使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解答不同的问题。库恩的说法突破常识,按照他的说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更接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不是牛顿的理论。我引申一下,同样不能把通过发展生产力以追求幸福视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以贯之的终极目标。尼采认为,说人类作为整体要走向某个目标是任意的想法,人并不是一种长期意图的结果。(参见《权力意志》下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53、772页)(124)

2016.12.28 哲学的发展通俗易懂,并不神秘,可以将西方哲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朴素唯物主义,相信感觉,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但人们很快就发现了感觉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即相对性,感觉其实是不可靠的,于是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相信理性的力量,但理性从哪里来?如何不通过感觉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人们请上帝或宇宙精神帮忙,但对它们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甚至有人持否定态度,它们的存在并非公认(即使有人因为否定它们而被骂没有理智),于是哲学又转向主观唯心主义,只停留在内心,相信自己的主观意识是最真实的,但这必然要导致唯我论,自言自语,否定他人的存在,如果他人也有意识呢?如何知道他人也有意识呢?哲学家们开始研究共主观性,分析语言问题,解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难题,哲学的发展进入第四阶段。那么马克思主义属于哪一个阶段呢?属于第三阶段之后的另一分支,马克思主义将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起来,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将唯物主义发展到新阶段,但实践的不确定性使自然界的客观存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虽然哲学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它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许正像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绪论中所言:“哲学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页)重在研究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论。(125)

2017.01.01 (元旦发新帖)人类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个人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如果狮子残杀野猪,我们会同情野猪,为什么不幸灾乐祸呢?因为狮子对我们人有威胁,而野猪却不是。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野猪糟蹋我们的庄稼,那我们就会恨之入骨,想提枪干掉它们。所谓保护动物和环境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从纯自然的角度看,森林和沙漠是一样的,即使地球毁灭也是无所谓的。善恶之分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是以自我为圆心向外画圈子的,圈子越大,离中心越远,越不关注。这里讲的不是几何意义上的远近。人关注自己的家庭胜于关注他人家庭,关注自己的国家胜于关注其他国家,关注地球人胜于关注外星人(如果有外星人的话)。休谟在《人性论》中说:“在我们原始的心理结构中,我们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才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他们身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9页)又说:“一个人自然爱他的子女甚于爱他的侄儿,而爱他的侄儿甚于爱他的表兄弟,爱他的表兄弟又甚于爱陌生人,如果其他条件都相等的话。”(第524页)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对于自己的死,人人都视为世界的末日似的;对于他那些熟人的死,如果他本人不一定参与丧事的话,就只当作一件满不相干的事听听罢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53页)一个人即使为某种宗教信仰而主动献身,也是为了升天堂,得永生。这一点无可厚非,这同样是从人类的角度看问题的,推行集体主义最终也是造福人,不可能单纯地为集体而集体,强调“取之有道”也是这样,这要比直截了当地去偷抢更持久有利,因为他人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以自我为中心,但目中无人、极端自私的人罕见,因为自我多多少少会泛化,爱己及人,爱屋及乌。一个丈夫与自己的妻子长期生活在一起,有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妻子长期生病卧床也不离不弃,这就是泛化;一个路人义愤填膺,见义勇为,将生死置之度外(相信死了就不能复活),为一个陌生人而牺牲,这也是泛化,程度更高(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多,在火车上让座的少)。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每个人对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更为灵敏。前者是原始的感觉;后者是对那些感觉的反射或同情的想象。前者可以说是实体;后者可以说是影子。”(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2页)每个人都对自己最了解,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以自己的努力为主,以他人的帮助为辅。有自我的泛化,却没有自我的超越,如同人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张载讲的“民胞物与”只是一种空想。人对万物不可能一视同仁,为人牺牲是高尚的,为野猪而死值得吗?(126)

2017.01.12 温习一段名言,这是蔡元培1912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辞的一部分:“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被引用最多的是从“平时”开始的后几句,用以批评那些不认真读书、混文凭的学生,但这样引用有断章取义的嫌疑。蔡校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做法:如果想做官,那就到专科学校学法科,如果想发财,那就到专科学校学商科,但如果是上大学,那就不一样了,就得做学问,孜孜求学,不可虚度光阴。(127)

2017.01.15 批改573份试卷用了整整10天的时间(不含监考时间,一年两学期用于批改作业、试卷的时间长达40天),每份试卷至少要翻动18次,不敢保证绝对无错,但相信质量一流,欢迎同学们申请查卷。(128)

2017.02.03 跟一下风,将课程标志置入Photoshop模板,看看有什么效果。(129)

课程标志

2017.02.18 再次认真读了一遍康德(1724—1804)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再次感受到其哲学的逻辑严谨性。要想理解康德哲学,必须要先知道休谟的疑问。休谟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并没有得到证明,所谓规律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习惯而已,这一质疑给科学以致命打击,使科学无立锥之地,因为科学的使命一直被认为就是探索规律,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心理上接受不了的,然而又不得不承认休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何去何从?康德试图挽救。他另辟蹊径,从两个方面回答了科学的可能性问题。一是把时、空视为感性直观形式,把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交互作用等视为知性范畴,两者都是先天的、主观的,人们用前者整理感性质料,使数学(康德只提到算术和几何)成为可能,用后者整理感性质料,由杂多变成综合统一,形成判断和经验,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正是这些主观形式和范畴使科学有了绝对的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不过康德又不得不同意休谟的观点,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接触的都是现象,而无法达到对物本身的认识。“感性认识决不是按照物本身那样表象物,而是仅仅按照物感染我们的感官的样子表象物。”(第52页)另一方面,康德给理性划定界限,认为理性无法认识灵魂、世界整体、上帝,因为这些本体是超出经验之外的,属于形而上学领域,提出这些理念只是理性不满足于有限的经验,寻求“安心和满足”的需要,是道德实践中一种必要的假设。可以看出,康德的做法是折中的:一方面认为“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一方面又认为它是不可知的;一方面承认“对象的实在现象”,一方面又提出“先天的直观”形式。康德的这种做法是两边都不讨好,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对其哲学进行了批判。不过,人们公认,康德的这种做法在认识论史上发动了一场革命,给现代哲学以重大影响。时、空到底是先天的直观形式,是康德的创新,还是客观的运动方式,像唯物主义所讲的那样?这个问题真的使我迷惑了,康德的主张使我重新思考它。而我认为康德将“上帝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从知识领域放逐到信仰领域是很有道理的,给我以重大启发。(130)

p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