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可以用“一长三多”来概括罗素(1872—1970)的一生:寿命长,著述多,社会活动多,结婚次数多。我已读过他的多本著作,最近又读了他的的《物的分析》(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罗素的这本书初版于1927年,写作的背景是物理学突飞猛进,出现了量子力学、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相对论,经典物理学体系遭到冲击。罗素注意到了这些新发现,意欲发现现代物理学的哲学意义,对物质世界做出哲学分析。他采用的方法是逻辑构造。他从知觉对象出发,以事件(event)作为构造的基本元素,认为一个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或一组事件,那么什么是事件呢?事件就是我们感知到的“占据一个时—空起区域的存在体或结构”(第292页)。这里讲的是“我们感知到的”,而不是事物(thing)本身,事件只存在于我们的脑中。以视觉为例,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一点颜色就是一个事件,它是我眼中的影像,至于颜色背后有没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罗素由此“把一片物质构想为一个事件组”(第251、252页),他的解释是:事件常以成组的方式发生,并排列在一个中心周围,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中心理解为有物质的地方。罗素在后来的《意义与真理的探究》中说:“通常被称之为一个‘事物’的东西,只不过是诸如红性、硬性等一束共存的性质而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12页)罗素还用逻辑构造了一维时—空之瞬—点,瞬—点就是拥有两种属性的一个事件组:该组的任何两个分子都是共存的、该组之外没有任何事件与该组的每一个分子共存。罗素所理解的事件并不限于知觉对象,也包括从知觉对象推论出来的东西,但他认为我们虽然可以依据归纳和因果律推论引起知觉的刺激物的某些形式的属性,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可靠(基于思维经济原则和实际的需要,是一种暂时的假设,有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罗素反对把心、物分开的传统形而上学做法,但没有彻底否定形而上学。1928年,卡尔纳普(1891—1970)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出版。卡尔纳普从原初经验出发,以逻辑构建了整个世界,包括自我心理对象、物理对象、他人心理对象、他人精神对象,并视形而上学为非经验的,明确提出要“把全部形而上学从哲学中驱逐出去”。罗素和卡尔纳普都回避了恩格斯所讲的哲学基本问题,不谈本体论,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只讲认识论,虽然不限于唯我论,但又反对恒久的实体,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叫“中立一元论”。西方哲学经过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的冲击,被迫转向,理性在黑格尔那里成了最后的绝响,此后哲学家们从经验出发,远离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不再把追求一个不变的本质视为目标。在之前的1908年,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样是用哲学概括物理学新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现象),但列宁坚持的是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明确反对相对主义和唯心主义。他说:“必须指出,许多唯心主义者和一切不可知论者(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包括在内)都骂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承认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就是超出经验的范围。”(《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罗素的观点是贝克莱、休谟、康德、马赫、詹姆士、维特根斯坦观点的糅合。(131)

2017.03.07 一段文本有什么含义?这涉及解释学(哲学诠释学)。按传统的看法,一段文本的含义是固定的。但问题是复杂的,人们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难讲哪一个就是对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理解。海德格尔(1889—1976)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解释并非要对被领会的东西有所认知,而是把领会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伽达默尔(1900—2002)在《真理与方法》中这样解释:“谁理解,谁就知道按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上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71页)海德格尔还说:“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同上,第176页)伽达默尔的解释是:“对文本的理解永远都是被理解的先把握活动所规定。”(同上,第415页)任何解释都不可能摒弃先入之见,站在纯客观的角度来给现成的东西贴一个唯一的标签,每个解释者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理解,所以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理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作者本人,你要问他20年前写的一段话的本来意思,他也很难回答,一种可能是时过境迁,他本人已经忘了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一种可能性是没有忘记,但经过这么多年,他有了更丰富的阅历,他不知不觉地要根据当下的情况去理解,绝对地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之前的康德有这样一段话:“不论在通常的谈话中还是在文章中,通过对一个作者关于他的对象所表明的那些思想加以比较,甚至就能比他理解自己还要更好地理解他,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谈怪论,因为他并不曾充分规定他的概念,因而有时谈话乃至于思考都违背了自己的本意。”(《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文本是开放的,每一次的解释都是解释者和文本的谈话,都是一种创造。这并不是说解释者可以不看原文,随意想象,而是说解释活动是有相对性的。现在的法律有专门的关于解释权归属问题的条文。附《朱子语类》一百五中的一段话:“傅至叔言:‘伊洛诸公文字,说得不恁分晓,至先生而后大明。’先生曰:‘他一时间都是英才,故拨著便转,便只须恁地说。然某于文字,却只是依本分解注。大抵前圣说话,虽后面便生一个圣人,有未必尽晓他说者。盖他那前圣,是一时间或因事而言,或主一见而立此说。后来人却未见他当时之事,故不解得一一与之合。且如伊川解经,是据他一时所见道理恁地说,未必便是圣经本旨。要之,他那个说,却亦是好说。’”(132)

2017.03.16 我们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比较清晰的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也有比较朦胧的关于人生的知识。我亲耳听闻一个农民在和另一个农民的对话中说人的一生无非是“传宗接代”,也亲耳听闻一个医生在和一个护士的对话中说人的一生无非是“生老病死”,他们的工作不一样,但都是人,都要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红楼梦》里有一首“好了歌”,说的也是人生观,同样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四大皆空”,甄士隐的解释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三个例子说的都是悲观的调子,有没有平和、乐观的调子呢?也有,看一下苏轼的《前赤壁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朋友在长江上欢聚,饮酒诵诗,有一位客人吹洞箫发出呜咽的声音,苏轼前去询问原因,客人发出感慨,说想当年此地是三国古战场,曹孟德多么威风,叱咤风云,乃一代枭雄,可是现在他在哪里呢?“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这样应答:凡事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变的角度来看,万物瞬息万变,根本没有存在过,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永恒的,变化的只是表面现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和其他事物一个样,没有必要羡慕长江、明月。客人转悲为喜,继续为大家斟酒。这个例子说明对人生的看法与世界观不可分,人只有将自己置入万物之中,与它们对比,才能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思考为什么要上大学,思考为什么要学开车,思考为什么要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离死亡越来越近,会思考一个最大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133)

2017.03.19 用七个字概括罗素后期哲学思想:私人经验加公设。感觉之外有没有客观世界?这是罗素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举一个例子,一个人从你的窗前走过,在他走过去,你看不见他的时候,请问他还在吗?在早期,罗素用信仰(“我相信”)来回答,中期用逻辑来构造,后期用五大公设(准永久性、可以分开的因果线、时空连续性、结构、类推)来解释。(134)

2017.04.05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巨匠,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两百多年后的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分析批判了前人的哲学(包括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讲哲学的人如果不引用他的《形而上学》,简直就是浅薄。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懈地追根溯源,研究《形而上学》,可以讲像《圣经》一样其中的每个字都被人抠烂了。今天我不想讲他的哲学思想,而是讲一下“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中译本译者吴寿彭在“译者附志”中指出了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是“物理学之后”(吕克昂学院的继承人安得洛尼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遗稿时,将其中一部分置于“物理学”之后),二是一门学术专名,即这部分遗稿中所讲的“第一哲学”(后来的日本人据中国《易传》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将它译为“形而上学”)。我同意这种看法,但不同意他讲的用“哲学”作为题名。因为亚里士多德将“物理学”命名为“第二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学科有三种:数学、物学和神学,其中的数学的某些部门研究的是“不动变而包涵于物质之中不能脱离物质的事物”,“物学”(即“物理学”),研究的是“可独立而非不动变的事物”,“神学”研究的是“不动变而可脱离物质的事物”,位于前两门之先,即“第一哲学”。“神学”和“物理学”都是研究哲学问题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永恒而不动变的本体(1026a),后者的侧重点是运动和时空。如果将“metaphysics”直接译为“哲学”,将不能与“物理学”相区分(当然“物理学”的译法也不好,无法与今天的自然科学之一相区分)。安得洛尼可没有直接用遗稿中已有的“哲学”来命名,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所以“metaphysica”特指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专门研究持存不变的原始本体(“实是之所以为实是”,海德格尔在对《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的解读中将其理解为“作为存在者整体的存在者之存在”)的学问,应当译之为“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即指反对对超验实体的研究,回避本原问题,不谈认识的来源。(135)

2017.04.09 尼采(1844—1900)特立独行,以反传统(理性、道德、宗教、审美、教育等)的姿态出现,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强调权力意志,鼓吹超人和优等民族,推崇凯撒和拿破仑。在哲学史上,这样的人物是十分罕见的。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哲学家们可以在哲学上对立,但都不敢挑战道德理想,而尼采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突破底线。按照一般公众的标准,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幼年丧父,50多岁因精神分裂而死。是不是恰恰因为身体虚弱,反而在精神上表现强大?海德格尔在对尼采虚无主义的解读中否定了这种看法。他认为,尼采提出“上帝死了”,并非要进入无信仰,而是要用权力意志代之,这标志者超感性领域的被废黜和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建立,这反而是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但也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参见《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280页)(136)

2017.04.12 海德格尔一直在讲“存在者的存在”,并带着“有”色眼镜解读各路哲学,那么什么是“存在”呢?他并非要从理性、从客观的角度来研究存在者的某一特征,而是要从人出发,研究人的存在方式,即生存。他认为,人被抛入这个世界,落入存在物之中而又要突破存在物,在不断的筹划中超越有限性,正是在这种超越中人进入存在者的整体之中,向着存在物整体和自身敞开。而存在就是指自行遮蔽着的解蔽,即一方面存在喜欢隐藏自己,另一方面又自行解蔽,涌现、显露出来。海德格尔用来解释存在的话语十分晦涩难读,显得很神秘。存在的方式既不是认知,也不是信仰,也不是体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他又用“澄明”来解释这种解蔽,但仍然抽象难懂,难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只可通过诗的语言来道说,亦或是他在故弄玄虚?用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举的例子也许好理解一些。这个例子就是农妇和她的鞋的故事:早晨穿上它,黄昏脱下它,节日时又弃于一旁,无须对之观察和打量,在用之的过程中就领会到了某种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即为其存在。借助于可靠性,她对自己的世界有了把握,相应地,鞋也进入无蔽状态,被开启,存在显现出来。这个例子使我想起《庄子》中的庖丁和他的那把刀:庖丁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仍然像新的一样,特别上手,正因为熟悉,他才没有必要时刻记在心上,但正是这把刀使庖丁与世界沟通,立乎大地之上,达于自由境界。庖丁的状态即那把刀的存在。海德格尔《物的追问》中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妇和她的鞋的故事:“人们肯定不需要对一个鞋匠指着一双鞋,以便让他知道鞋是什么;他无需面对鞋就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没有那东西他知道得更清楚明白,因为他会做鞋,然而,他不会做的东西,就必须从别处拿给他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在科学盛行、技术统治的时代,海德格尔坚守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可能是要为哲思保留一片宁静天地。存在是要让知道的,不讲人而谈纯粹的客观存在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汇,叫做“刷存在感”,意思就是通过发帖让别人知道自己。(137)

2017.04.22 读胡塞尔的书,发现其“知觉流”的提法有意思:知觉就像一条河流,处于变化之中,后来的知觉会加强或削弱以前的知觉,在现有的知觉面前是无限展开的地平线,但在多样化之中又存在某种秩序,这是自我统觉作用的结果。胡塞尔所说的知觉并非像唯物主义讲的那样是客观事物刺激人的感官的产物,而是原初的直观,具有最高的自明性,是全部科学的开端。他将外部世界置入“括号”,悬而不论,只研究自我纯粹意识的诸样态,如知觉、记忆、想象、信念、评价等的特点。“将这个宇宙设定为无效的,使这个宇宙破灭,会使我的经验的心灵,心灵本身消灭;但不会使那个纯粹心灵的东西,那个纯粹自我性的东西消灭。”(《第一哲学》下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5页)(138)

2017.05.27 亚当·斯密和叔本华的伦理观都属于同情学派,都是从人的自私说明人的同情心。自私和同情是矛盾的,看他们如何自圆其说。两人的世界观不同,但在伦理观上殊途同归。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宁爱自己而不爱别人,但每当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影响他人的幸福时,我们心中有一种声音: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更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和盲目地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和咒骂的对象。这也是人的本性,叫怜悯或同情。“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叔本华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意志,而在人身上,意志表现得最为强烈,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利己的欲求,与他人处于敌对状态,但这种欲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使人痛苦,一旦得到满足,又使人空虚,人的命运就是困乏、贫苦、烦恼、折磨和死亡,但每个人也都意识到在最深层的本性上和整个人类是有亲戚关系的(参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1页),因为众多的个人只有一个实体来源,即意志,所以大家同苦相怜,相互感到另一个自我的存在,相互关心,这就是天然的同情心。中国的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就要产生恻隐之情,同情是仁的发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就是同情心。本贴的标签是:自私加同情。(139)

2017.06.01 左图:三联书店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黑皮”系列装帧质量很差,不耐用,断裂甚至散了架。右图:国产的XMind软件不错,可以方便地组织项目,添加备注,记录思维片段。(140)

Xmind

prev